彼逝我临
我是13年才开始读木心的,算是先生迟来的粉丝和读者。
阳春三月,第二次来木心美术馆,在阅览室随意翻书。看到有位读者在追悼会上的发言,说他想见木心先生,离职来了乌镇找了工作,结果像狗一样在周围转了两年,却没敢上前。“像狗一样”,真贴切,也很难过。但就像大话西游的结局里,紫霞仙子看着至尊宝笑着说“那个人好像一只狗哦”,一样的难过。
读先生的书时,更知才疏学浅,形容粗鄙,需要补很多功课。然而,不读书终究容易找到借口,倒是去了几趟乌镇,只为木心纪念馆、木心美术馆。甚至爱屋及乌地喜欢起陈丹青,感谢他将木心推到我们眼前。
因为木心,生出一点对于艺术的好感,包括对文学、绘画甚至音乐的好奇心。
因为木心,多了一些独特的观察和表达,不是佛前拈花一笑,却是会心一笑。
比如四季。
没有比春夏秋冬的次序更如人心意
比如等待。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
先生一直在等待读者。
所幸,爱木心的读者们,出现得并不算太晚。
“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也。”
先生1927年生人,祖籍浙江。82年赴纽约,06年返回乌镇,11年过世。
我的童年少年是在中国古文化的沉淀物中苦苦折腾过来的
少年时代生长在乌镇,生活优裕,家学深厚,遍读西方文学名著,通晓音律,青年时期赴杭州艺专转上海美专,学画出身,搞过设计,赶上十年浩劫,遭遇牢狱之灾,作品被毁,三指折断,出狱后已是中年,只身赴美,学画于哥伦比亚大学,老来还乡,终身未娶。在美期间,先在台湾发表多部文学作品,06后才得以在大陆出版。从有关文字里,拼凑起来的履历,大体如此。
我可不是理想主义者,我是从急骤堕落的东方文化的绝境中,仓皇脱越而来西方的,西方文化也在衰颓,然而总要尊严些,舒徐有致些--就像从一只快要灭顶的破船上跳到另一只缓缓下沉的巨轮上,甲板虽已倾斜,尚可坐下来写些短诗。
先生在纽约早期生活拮据也可想而知。自述说曾给人修复文物打工,写文章挣稿费,讲课挣点小钱,直到有收藏家买了他的画,才有所改观。读先生的文章,以为先生遍访世界各地,尤其欧亚大陆,然而实际上,陈丹青说,除了美国,先生只去过英国。后来在木心美术馆看到这次英国之行的出资人的邀请函,简短说明将提供住处等,此外只是一般客套话而已,我读来有点失望,不知道艺术家本人当时的感想。至于某些海外人士对于其文的追捧,私以为不排除以“流亡作家”来做前提的。不过,木心先生从来不曾把自己当作流亡作家,只说是散步,散的远了而已。
身陷囹圄的几年,却坚持创作,在香烟盒上、病历卡上谱曲,在大一点的纸上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着小说。劫后余生,家已经没有了,母亲也没有了。回过头来,也只是说,
诚觉世事皆可原谅,只是不知道该原谅什么
“最后一课”视频里见到真人,先生在陈丹青他们几个学生面前却神采飞扬,兴致盎然,甚至讲着笑话耍起宝表演起来。再后来看到先生的纪录片——感谢两位海外来的独立制片人,已近暮年,依然精神矍铄,“我不曾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一眼的清澈与坚决,带着软糯的乡音念起自己写的得意的句子,又是亲切可爱的。
木心说生命和艺术
生命
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艺术
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
(中国的历史是和人文交织浸润的长卷大幅,西方的智者乘船过长江三峡,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饱涵人文精神而惊叹不止。中国文化发源于西北,物换星移往东南流,留到江浙就停滞了,我的童年少年是在中国古文化的沉淀物中苦苦折腾过来的,而能够用中国文化给予我的双眼去看世界是快乐的,因为一只是辨士的眼,另一只是情郎的眼——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
我读木心
我是木心先生的忠实粉丝,却不算称职的读者。木心先生在《迟迟告白》里写了三个读者,我顶多算那第二个,没读懂却依然喜欢的第二个读者——有本书叫《爱木心》,我不敢说爱,只说喜欢吧~初见《文学回忆录》,惊为天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文字,独具风格的论断,不同于教科书的充满风格的“偏见”,从见解到文字都是玲珑剔透的。自此断断续续读,陆陆续续读,木心的散文、诗、而后小说。要说我个人目前的评价,恐怕是小说、诗,而后散文。后来读到《迟迟告白》,知道木心先生评价自己写散文是“粉墨登场”,原来这喜好也是符合先生喜好的。
《哥伦比亚的倒影》和《明天不散步了》这两篇意识流散文,全篇逗号到底,起承转合却自然无比。跟着木心先生神游四方,不能说懂,但读书不求甚解亦可,依然喜欢。然而散文总觉字字珠玑,处处玄机,惊叹之余,很累~可能太精美细密的缘故。《童年随之而去》喜欢,念念不忘,直到读了《木心谈木心》中木心对自己的文章的解读。不过,虽有幻灭之感,但虚虚实实,这才是文学吧。。。
诗歌和小说反而朴实好消化。《温莎墓园日记》这短篇小说集,篇篇精彩。
从初读文字,到慢慢知道一点生平,而后看到画作,看到手稿,看到纪录片,听到那么多喜欢木心先生的人在一起说着木心先生的故事,叙述着自己对木心的喜欢,以自己的角度解读着木心。每多了解一分,便多一分尊敬与喜爱。愚笨如我,实在无法用文字准确描述这份喜爱。至于为什么觉得好,何以喜欢至此,也还没有很好的答案。
暂且记下这份从未掩饰、未加修饰的喜爱。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木心先生在等待他的读者们。
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