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这样我们等于是跟着森舸澜干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用几篇短文,介绍和总结了四位圣贤的思想,而且还指出了他们的漏洞。
我敢说做学问就得有这样的气魄。
那么一位有学问的现代人,应该怎么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森舸澜说,这四个方法其实都有道理,都可以帮你达到无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 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这些手段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
参考资料:
- 《无为》4:运用之妙,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