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芬兰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但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同时芬兰教育也是领跑全球的,世界公认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快快乐乐零压力。只有500万人的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这个传奇是怎么创造的呢?
由三年级的教师拉妮拉开教育的面纱。镜头进入校园,印入眼帘的首先是充满活动朝气的学生,他们没有校服,他们穿着自己的衣服上学,充分体现了芬兰教育里面的对人的关注。拉妮在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节现象教学课:时间、年龄和我。由任课老师决定如何上,会打通哪些学科来上。这个现象课是周五才上,其他时间还是上专科课。
这个现象教育课其实就是要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又把知识用到生活中。拉妮老师表示,三四年级没有考试,也没有竞争,他们避免竞争。唯一评估的方式不是他们从中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搭档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如何学习,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因为这是全芬兰最重要的事:积极教育。它的意思是,即使有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或者艺术,但他们仍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善良的,有创造力的,擅长团队合作的,有毅力,有好奇心,有爱心的这些优点。在芬兰爱是最重要的东西。
里面还提到了,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同他们有ipad有手机,一切东西变得快了,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她们慢下来,阅读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芬兰的教育不仅限于课室里面,还有在森林里完成的。老师布置了两个任务:根据颜色和形容词去找东西。老师说上周还在森林里上了一节数学课,她表示在森林里面什么课都能上。在森林里面上课,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与大自然相处,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产生联系,如果是城市的孩子就应该学习城市。
原来芬兰的教育其实并没有惊天秘密,学习只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所在的环境。整个芬兰社会,都透着朴素的气质:拒绝喧嚣浮华,回归本来面目。
李冀志,一个常驻芬兰记者说道:这个社会比较安静,然后大家内心也比较安静,没有那么多竞争,大家也不会去攀比。比如你走在街上看,可能没那么多奢侈品的店因为我觉得它这个社会本身比较讲究公平,所以财富可能不是,这个社会比的主要的指标。可能会比,这个人很有品味,这个很有素养。因为芬兰很重视教育,70年代有过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改革,把所有的私立小学都纳入到政府,然后免费入学,让所有的小孩都能入学,它把钱都用在了培养人才,然后用人才来赚钱。八十年代起,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还会收到一个盒子。芬兰社会把大量的资源投给了学校和家庭,把孩子当做了最宝贵的资源。在莱蒂坎加斯小学里面,阿尔托校长在就餐的时候也得排队吃饭,所有都是平等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午餐,是芬兰人认为的基本人权。
尽管我们不能马上学到芬兰教育和社会的优点,但是从个人层面去讲,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尊重,更加地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和平等,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比的标准从来就不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