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单词里的房子是House,而家是Home,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单词。
在公司路口的一个小摊上吃早餐,已经有三年多了。卖早餐的是一对夫妻,阿姨很热情,每次看到我,一边给我煮米粉一边笑嘻嘻的说:
“这位姑娘的米粉,多醋少葱,不放油,还加一个卤蛋。”
大概因为是熟客的原因,我的那碗米粉总是比别人分量要多一些。哪怕每次我只能吃下半份,我还是会买下一份打包带走。喜欢这家小摊的早餐,是因为味道像极了小时候父母做的味道。
小时候,生病不舒服不爱吃饭。父母都会煮一碗热乎乎香葱面,让我连面带汤吃的干净,说吃完就会好起来的。
长大后,我很多次想煮出那样的味道,却一次都没成功过。以至于现在,我会做很多菜,唯独煮不会一碗面条。每次病了,就好想念有一碗父母做的香葱面,它有淡淡的胡椒粉的味道,飘着零星的芝麻油花儿,还有父母的爱。
经常听到有人说:“世上最难忘的美味,是父母做饭的味道。”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家的味道。
一直觉的很庆幸,结婚后还能和父母住在一个城市,并且离得不远。每个周五若没有特别的事情,下班都会回娘家吃顿晚饭。父母每个周五会赶早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肉和蔬菜,忙活一天来准备这顿晚餐。
到了下午下班时间,就会接到母亲的电话。
“出发了吧?”
因为母亲每次都会算好时间,在我出发时,父亲就打开炉头开始炒菜,这样我到达时刚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父亲总说:“饭菜冷了,就不好吃了。”
每次回娘家的那顿晚饭,我总会情不自禁多添上一碗饭,不吃撑必不放碗。
今天吃完晚饭,母亲硬是要送我到小区门口,我发动着车摇下车窗说了句:“我走了,您上去吧!”
”嗯,路上慢点,下次回来给做你糖醋排骨。”
路口转弯时后视镜里还看到母亲站在路口望着我的车远去的身影......
回来的路上天色渐渐暗了,星光渐渐亮了,车窗外次第亮起的万家灯火装饰着这条熟悉的路,分外温馨。
每一处灯光都是一个家,每个家都有一份守候,一份等待,一份温暖和各种故事。
鸟有一个巢,蚁有一个窝,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为之努力,终其一生,即使再平凡不过的人。
我们每天走出家门,为了生存而自我收敛,自我阉割、自我拉伸,尽可能的将自己揉捏的平整来适应这个社会。所谓的“文明规范”和“社交礼仪”将我们反复的揉搓,因为陌生人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来包容我们,任何的不经意的冒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过错。而家,是一个与这个世俗社会无关的地方,是一个在你厌倦了虚言伪装可以完全释放自我的地方。
它也许是不足100平的两居室,但你却不用紧绷着神经或是削尖了脑袋,更不用去赔笑;
它的厨房也许放不下一个双开门的豪华冰箱,但厨房里面有着你最爱的人每天的为你做着你喜欢的饭菜,还有满满一冰箱你爱吃的;
它也许装修并不那么的奢华,但每一处布置都满是着用心,是你每天下班后迫不及待想要回去的地方;
它也许装着酸甜苦辣的记忆、记录着你的成长与不堪,但依然是你累了、倦了、唯一想要去喘息的地方;
它也许并不存在于高档住宅群里,但里面却珍藏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疼爱的人,让你们终其一生的为之去努力;
......
在英文单词里的房子是House,而家是Home,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单词。
房子不代表家,但家却可以用来定义一个充满了爱的房子。房子用来装我们的身体,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而家却用来收藏彼此的爱与包容,让我们的心不再有浪迹萍踪的孤寂和空虚。
车开到楼下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我停好车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妈,我到了。”
抬头忘见楼上那盏熟悉的灯,它亮着。
你若问我:“什么是家的感觉?”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心安之处,即是家。
写在结尾:
你好,我是薇心!在米奇•阿尔博姆的作品《来一点信仰》里,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军人被派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去驻扎。他的小女儿和家人在机场等待飞机,随身带着他们寒酸的家产。女孩很困,靠着包裹打起了盹。
一个妇人走过,停下,在她的头上拍了拍。
“可怜的孩子,连个家都没有”她说。
那个孩子吃惊地抬起头。
“我们当然有家,我们只是还没有房子把家装进去。”她说。
你看懂了吗?
*作者:薇心,80后职场妈妈。在那一个瞬间与你共鸣,就是我最大的初心。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薇心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