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央行监管趋紧和MPA考核影响,银行同业及表外业务进一步去杠杆、去通道、防风险。目的是缩短融资链条、鼓励资金脱虚向实。
央行MPA考核与银监会CAMELS+监管:宏观审慎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范围,银监会管的是微观审慎。
CAMELS+:C是资本充足(Capital Adequacy)、A是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M是管理质量(Management Quality)、E是盈利状况(Earnings)、L是流动性(Liquidity Risk),S是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后来还把信息科技风险(Information Technology Risk)纳入,就成为了银监会评价单家银行好与差的评级标准。
MPA(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考核:孩子们都想知道央妈怎么评估,评估包括哪些内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类16项指标。根据宏观调控需要,人民银行总行可对指标构成、权重和相关参数、评分方法等进行调整。意思是有时候原来方法管不住了,就得加加码,2016年10月份,央妈将表外理财纳入2017年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今年又准备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
二、央行在“19大维稳”和“金融去杠杆”中平衡。回顾09年至今的16次熊市反弹,大多数时候的驱动因素都是核心矛盾出现阶段性弱化。13年“资金熊”与资金面阶段性缓和有关,17年则与政策阶段性放缓有关,其问题不在于流动性,而在于流动性背后央行的政策变化。
与监管政策的离散性不同,央行货币政策走向短期内可以由公开市场操作、资金利率等较为连续的变量观测到。这使得流动性成为短期观测焦点。观测流动性的出发点在于观测货币政策未来是否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债市产生影响。因此,央行的政策态度是关键。
近期央行态度:监管“急先锋”转为“稳定锚”,“削峰填谷”,旨在平衡金融去杠杆与经济维稳。6月份,配合MLF操作的还有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加入的原因描述,即预期管理,旨在最大化货币政策作用以及最小化副作用。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监管政策都是在金融去杠杆以及十九大维稳之间做小心翼翼的平衡。货币政策显然具有“削峰填谷”的特征,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对应到监管政策上,同样具有“逆周期”操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