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位男孩,那年他刚上初一。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使他本就干净秀气的容颜,看上去又清俊了几分。
作为刚见面的师生,几句寒暄之后我们便开始上课。
14岁的他,和别的同学一样,用稚嫩的眼光感受周围事物,用同龄人的稀奇古怪对付世界。
他外语不算好,但本人很争气,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把不拿手的科目变成最喜欢最擅长的学科,也在后来高中首次摸底考试中一跃成名。
正如一开始我所相信的那样,他迟早会用时间印证自己的优秀。
后来经过“忙于个人之事”、“偶尔见面”、“搬离那座城市”的过程,我们最终停止了共同成长的步伐。
不过倒也不会忧心于此。
不是不在乎,而是明白,再亲密的联系和关怀都会随着时间推移淡出记忆。当下惊喜或忧伤,都会是未来生命里或轻或重的一笔。
2
回想起平行时空下辗转与他结识,原以为只是普通的关系,却成为他备注里那位“最好的老师”。
若不是有了后来的经历,谁能想到这场相逢会带来火花,作用于他,也作用于我。
他兴许不知,在别人眼里给予了他帮助的我,又何尝不在无形之中受他刺激咀嚼另一面自己。这种意识上的冲击和洗礼,明显比物质上的获予来得深刻而强烈。
如果不是他,我还会偏执地认为,学历和口才是“好老师”的标准,而忽略了比多数人懂得倾听与排解情绪的人,也会离“好”字更近一步。
在经过大学毕业和职场的变换之后,多少也能明白,没有什么比真诚和信任更容易走进人心里,那些虚伪的人,走着走着,自然会淡出视线。
正如那本书里写的那样:
所有虚伪、强装、虚荣,在时间面前,终究落败。经得起考验成为历史的,必是对少数人的真诚和对多数人的平和。
3
八月终于迎来假期。放假第五天,从看完的书里把喜欢的语段整理到笔记本上,排列了整整63点。
反复品读某段喜欢的文字,还是忍不住拍照后裁剪成适合的尺寸分享到微信群里。
一个只有五人的小群,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来看星星”,因为想去在西北工作的伙伴那里,观望不被尘世污浊的星空而得名。
从建群开始,朋友们就会上传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大到搬家换工作,小到餐食甜点。大家都是少年时期的同窗,都忙,也都会回应。
十几年过去了,依稀记得有一群人曾在一道题上争喋不休,有一群人曾在对方流年里扮演过不重不轻的角色,也有一群人曾为了各自的人生挣扎努力。
群聊里的人们,用斑驳的光影,把早无关联的几个人,织成了一片今昔云霞。只是后来有的人,不是没了话题,也不是没了通讯方式,却独自沉寂在对话框里。
友女发来一张自拍截图,问我截图里的他为什么从没在群里说过话。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想当初那个他也和另外两个他一样,喜欢过长发飘飘的女生、抢到过篮板下的球。
而也许如今奔于工作、忙于生活,也许屏幕话题跳动太快,不足为他所动,所以才一言不发。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走过了年岁,大家已然是成年人。他若想与你亲近,自然会有回应;若不想,我们的打扰只会显得不合时宜。
听完我的话,友女笑称:“一句成年人,解释了太多。”最后我们也十分默契地,对于他的沉默,只字未提。
4
前不久,一个许久未联系的朋友在一次通话中问我:“我不找你,你也不找我吗?”我戏谑道:“作为男生,你应该主动一点。”
其实我明白,想要联系你的人,不论多久都会联系你。若对方不主动,我又如何知晓,我的问候会不会显得多余。
正如那句话说的:我不主动找你,不是因为你不重要,而是我不知道在你心里我是否重要。
深知自己并非十分主动的人,加上严重社恐,很多人就这样远了淡了。
微信里好不容易积攒的人脉,经过几轮人际圈子的交替,也只保留住了最后体面的客套,有些人甚至连客套都不曾给予。
所幸自己分辨得出,也接受得了,也就敢于失去。
当你意识到“敢于失去”是越来越重要且不难做到的事,很多问题就变得轻松起来。
你不愿再委屈求全挽留不忠贞的爱人,也不会强颜欢笑接受不诚恳的问候,你掸掸繁杂过往,然后清扫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绿地。
毕竟,爱是相互的,不爱也是。
本文作者:卡罗儿。写温柔的文字,在岁月里记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