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0. 《巨婴国》第4章(5-14节)
核心要点:
一、人对自己的态度
1. 第一档:自信——活力能自如的滋养自己
2. 第2档:自大——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但还有一定的自恋基础
3. 第3档:疑病——不敢触碰心理层面自我的脆弱,转而怀疑自己的身体自我出了问题
4. 第4档:自恋妄想——并无现实性的基础,而凭空想象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二、自恋
“自恋”在心理学界,特别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界中,被赋予了正面意义。自恋分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
1. 实体自恋:一个人的自恋已内化于心
2. 虚体自恋:一个人自恋所依仗的,是外界而非内心;若将虚体自恋者所依仗的外部事物剥离,轻则会严重自卑,重则自我瓦解。
三、自恋性暴怒
1. 行为特征:我是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行,否则就是对“我是神”的自恋的攻击;然后我变成魔,想摧毁点什么,或者你,或者我自己,甚至这个世界。
2. 自恋性暴怒者的逻辑:
(1)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
(2)任何不如意,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
(3)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向我道歉;
(4)否则,我就灭了你,或者灭了我自己。
四、婴儿时期母亲的重要作用
婴儿初期和妈妈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和其他万物建立起关系的质量。
婴儿若得到很好的照料,他的全能自恋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能量会被人性化,会从孤独的全能自恋进入到真实的关系中,愿意承认自己的无助,而去依恋妈妈。他可以和妈妈建立起链接关系,他会知道他的需求都是对的,都可以自如展现在关系中。
假如婴儿的正常需求多没有得到满足,他会觉得,他的需求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存在,也是一种羞耻,应该被谴责和压抑。并且,他建立关系的努力失败了,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
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成就与物质等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由两种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是:抱抱我;一个是:看着我。
五、两种自我
1. 真自我:他的心理与行为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即便没要到什么,他仍然有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2. 假自我:他的一切围绕着别人的评价而构建。不管他的欲望看起来有多强,其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是别人都要的,只是,他希望自己要得更多更好。若实现了,他就觉得自己有高自我价值感;若不能实现,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崩塌了。
个人感言:
很多人是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甚至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集体共生的社会对于幸福与成功的定义是那么的狭隘,只有少数人能实现社会所定义的成功,而所谓的成功人士往往又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成为你自己”——这一辈子,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先从“认识你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