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0-20
人數:高一6位、高二3位
首先,完全沒有人遲到。
其次,人數減少,但隨著練習的比重增加(每人申論2次、質詢1次,總共個別指導了27遍),在缺乏助教的情況下,這恐怕已近極限。
辯論的推定
教辯論,先教有哪些情況會讓人「無法辯論」。除了上次談到的各說各話,辯論中還有一種僵局,就是「訴諸無知」。
正方說:你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故上帝不存在。
反方說:但你也無法證明上帝不存在,所以祂也有可能是存在的。
正方說: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反方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正方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反方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正方說:既然人性本惡,世上為什麼會有善行發生?
反方說:如果人性本善,那第一個惡人又是從哪來的呢?
正方說:請回答我方提問,為什麼世間會有善的發生?
反方說:再次請問對方辯友,善花如何開出惡果呢?第一個所謂惡的老師從哪來呢?
正方說:我倒想請問,如果人性本惡,那是誰教導人要行善的?這第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我覺醒?
反方說:第三次請問對方辯友,善花是怎麼結出惡果的?
正方說:如果人性本惡,那我們還要教育幹什麼?行惡不過是順性而為,有什麼需要懲罰的呢?
反方說:如果人性本善,都是陽光普照,雨水充足,那還要培育它幹什麼呢?讓它自生自滅好了。
因為你不能證明我是錯的,所以我是對的/因為你不能證明你是對的,所以你是錯的——這種雙方互訴無知的過程,活活能掐死人。
凡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辯論(如法庭或政策),都不能任人這樣搞。某些爭議,若真相未明,則人們就會先「假設」出一個答案,以維持社會運行……在該假設被推翻前,我們暫時當它是真的,並以此當作行事的依據。這假設出來的答案,便稱為「推定」。
刑法上,有無罪推定。意思是如果我們不知道你是不是小偷,那你就不是小偷。想推翻該推定的人,得負起舉證責任。
民法上,有死亡推定。意思是當失蹤滿一定期限後,雖然我們不知道你是死是活,卻可以逕自宣告你已經死了。不同意這個結論的人,得負舉證責任。
政策辯論中,有現況推定。意思是我們假設目前的生活一切圓滿,無須改變。提議改變的一方,得負舉證責任。
知道什麼叫推定,知道誰的主張違反推定,知道誰該負舉證責任,就知道要怎麼解決辯論中的爭議。光教觀念,一定似懂非懂,實際運用,要用案例不斷解說。
駁論演練
上週要同學各自準備一個死刑正方論點。輪流上台,申論完,讓台下提出質詢。
一旦學會基本拆解,駁論立刻會比立論容易的多。本想讓大家藉著砲轟同學的機會,彼此培養一點競爭意識……但顯然,我太低估了小朋友們溫良的品性。
於是在和煦謙退的氣氛下,雖然反駁大致都合格,卻遠沒有我所期待的那種「求勝感」。對此,我改了個規定,開放高一同學在比賽後檢視評分單(為避免同屆比較個人成績,過去內湖的高一是不准看評分單的)。
原則很清楚:要進步,得想贏。要想贏,就得要讓贏的人知道自己贏了多少?為什麼贏?
然辯論表現,不等於社團地位。社團永遠是屬於認真參與者的社團,而非屬於勝利者的社團。
駁論的調整
有同學的論點是:因為死刑的誤判會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所以死刑該廢除。
台下反駁,還是照死刑未必會造成誤判,不是死刑也會誤判,與誤判不重要這三個方向。
有點打偏了。
仔細看:這個論點中,它的A其實是「死刑的誤判」,B才是「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
故反駁時,切點應該是:
一、死刑的誤判,未必不可回復。
二、其他刑罰的誤判,也會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
三、誤判是否可回復,不重要。
實際比賽時,對方口中,往往是一長串的修辭鍊,聽的時候,要學著自己抓重點。
有同學的論點是:因為死刑無法消除犯罪的原因,所以死刑該廢除。
台下的人很遲疑,因為他聽不懂什麼叫「消除犯罪的原因」。
這時得提醒他們:先確認,再反駁。
私下練習,語句都是整理過的。但實際比賽中,將有大量出於有意或無意,使內容聽起來含糊不清、模擬兩可的說詞……所以要先問清楚,歸納成雙方同意的格式後(框定),再反駁。
「您方所謂的消除犯罪原因,是指要教育犯人,好讓他改過自新嗎?」
「不是,是因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社會影響的,要是犯人死了,我們就無法知道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他的犯罪,這樣就算你殺了一個人,以後還是會有人繼續做壞事……」
「嗯,也就是您方所謂的消除犯罪原因,是指要消除社會上的犯罪原因,是吧?」
「可以這麼說。」
「好,那我們就從這個點進行討論。」
有同學的論點是:因為死刑沒有給犯人機會,所以死刑該廢除。
台下反駁,問她:「為什麼一定要給犯人機會?」
台上語塞,遲疑一陣答道:「那為什麼一定不能給犯人機會?」
問的人也語塞,追問:「因為他們也沒有給受害人機會啊?」
想繼續攻防,被我喊停了。
的確,我們真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即便是重刑犯,就一定該或不該給他機會。而靠互相質疑、彼此為難來討論這個問題,一輩子也不會有結果。
糾纏時,重點是:這個問題誰該負責解釋?
若不儘快釐清舉證責任,前面教的推定就白學了。
一、確認論點句,找出裡面的A與B。
二、確認論點中的關鍵詞是什麼意思。學著聆聽,與對方達成共識。
三、確認舉證責任的歸屬,並適時解釋給對手或裁判聽。
每次練習,都會漸漸碰上新的難題。即時講解,立刻修正,慢慢會進步。
練久了,腦袋想問題時會很乾淨、很清楚、很迅速。
申論的基礎
同學的申論有兩大毛病:一是太簡單。幾句話講到結論後,接下來就不知道該講什麼了。
「大家好。我方之所以要廢除死刑,是因為死刑的誤判,會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我申論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要她多講一點時,也只能重複前面那幾句。
「嗯,由於人死了不能復生啊,所以死刑的誤判會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所以要廢除死刑……我申論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是啦,如果申論只講論點句,那當然只有這幾句。
但學過反駁後,每個同學現在應該都能自行算出對方有哪些方式來拆這個論點。故講完論點句後,接著就是要補推論。補哪裡?當然是補自己所認為可能的交鋒點!
「大家好。我方之所以要廢除死刑,是因為死刑的誤判(A),會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B)……雖然,自由刑被誤判後,也無法回復曾經失去的青春,但至少我們還可以提供金錢的補償,你還可以活著見到自己的家人,洗刷自己的名譽(為什麼不是A,就沒有B)……政府萬一犯錯,能不能有機會回復,這點對人民而言非常重要,畢竟(為什麼B很重要)……我申論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懂了嗎?知道怎麼拆論點,就一定知道怎麼講論點!
第二種問題,是申論的太蕪雜,害別人一時整理不出妳的論點句。
「大家好。死刑一旦把犯人殺了,對社會沒什麼貢獻,受害人的家屬也不會因此得到什麼好處。相反地,如果能透過教育,在監獄中好好理解犯人做壞事的原因,然後逐漸避免其他人走上同樣的道路,不是更好嗎?畢竟世界上的壞人層出不窮,永遠都殺不完的,所以死刑只是一種消極手段,無法更積極地去解決問題。我申論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這種申論,對方聽來聽去,聽不出論點,質詢時只好亂問……你卻覺得對方想栽贓,連忙也搶答,最後搞得場面一整個雞飛蛋打。
「您方之所以要廢除死刑,是因為死刑犯無法對社會產生貢獻,對吧?」
「嗯……對。」
「所以您方認為廢除死刑後,他們才可以在監獄中勞動,賠償受害人,對吧?」
「不對!我方是希望在教育犯人的過程中,理解他們的心態,改善社會的問題,然後……」
「喔,所以您方之所以廢除死刑,是為了想藉由再教育,讓他們重新做人,回饋社會,對吧?」
「不對!我方是希望找出他們犯罪的原因。畢竟人性本善,每個人做壞事多少都是受到環境的影響,不改變這種環境……」
「喔,所以您方之所以廢除死刑,是為了負起社會責任,對吧?」
「不對!」
所謂說服力,是指大家都「聽得懂」我的論點,「有機會」反駁我的論點,但攻防後,卻「無法反駁」我的論點。敢被打,卻沒被打死,才能算你贏。
相反地,如果大家是因為不確定我的論點,或聽不懂我的論點,以致無從反駁我的論點。則就算東躲西藏,避開了攻防,又哪兒談得上勝負呢?
一、申論時,開頭一句話,就要明確說出論點句。
二、說完後,接著一段話,補強該論點的交鋒點。
三、推論完,才接下一個論點句。
不帶任何花巧,這正是最基本的申論方式。先能熟,再生巧。
申論演練
開使用不同的情緒,練習說:「蘋果之所以是蘋果,就是因為蘋果不是香蕉。」
試著拋開內容,以你的眼神、表情、手勢、態度去表達。
這句話正經的說,是什麼感覺?
「蘋.果之所以是蘋果,就是因為蘋.果不是香.蕉。」
沈重的說,又是什麼感覺?
「蘋果之所以是蘋果,就是因為蘋果不.是.香.蕉。」
理所當然的說,是什麼感覺?
「蘋果,如果不是蘋果……難道它是香蕉嗎?」
嘲諷的說,又是什麼感覺?
「對啦,你說蘋果不是蘋果~最好它是香蕉啦~」
第二次練習,比上次進步。雖談不上入戲,至少說話不再有氣無力。
依然有人因無意義的語句而笑場,這方面,我報以嚴肅的表情。能把這句無聊話講出味道——以後你講什麼話都有小明。
由於應邀參加劍橋的一個辯論講座,下兩週的課程得暫停。這段期間,高一同學也將對外參加聯合新生盃……我不打算這麼快就灌論點,所以只要求他們整理好比賽錄音,之後上課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