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在路上,30多分钟的时长,打开耳机听书吧,让时间立体化利用。
打开帆书→非凡精读→思维认知,找到《拖延心理学》这个单单看名字就吸引我注意的书,点击按钮,收听,是由一位畅销书作家和《奇葩说》明星辩手兼临床心理研究者、教育培训机构创始人解读的,梁秋阳老师履历相当丰富,解读书既能深入挖掘,又有相当宽度,标准的丌型人才。
超喜欢听这样的大咖解读书中的精华,同时融入自己的理念和经验。
突然,有被击中的兴奋感!
要击穿信念体的惯常假设模式,需要对我们自己进行剖析和审视,不要让过去的标签困住当下的自己,也不要从他人的目光中寻找认同感,而是要学会自我认同。
不要随便给别人贴标签,这话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为啥?为人师长,要相信孩子们,相信他们都有无限潜力。
却忘了“贴标签”这个意识既见于外化,也有内化的倾向,而且内化式贴标签,往往更不易察觉。
一旦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会耗费很多情绪和能量——人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无力无措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给别人贴标签就没有这样的后遗症了——那是别人的事儿,自己只管一时逞了口舌之快。
所以,去标签化多么重要!
张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人生无非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非得先弄明白、捋清楚自己的事,才有余力去影响或者干涉别人的事,至于老天爷的事,压根不在我们考虑范畴和能力范围内。
不要让过去的标签困住当下的自己,不能动辄给自己设限;也不能一味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体系里。
人在最该做到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修炼内心强大,懂得自我认同。
因为太执着于自认为的“要积极进取,每天都有所得”,时不时的陷入躺平乃至摆烂的怪圈里,比如明明有两个紧急事项必须得做,却还是一拖再拖;躺到床上时明明已经很晚了,却还控制不住伸向手机的手,于是,再刷一会儿屏,再晚睡一两个小时……第2天,自责加头昏脑胀,那感觉太“酸爽”——拖延症的典型表现!话不多梁秋阳老师说拖延的反面不一定是增强责任心,反而可能是放下一些内心的执着,简直就是拿我做样板的!
是了,是了,每个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着,我们都应该做自己。
我从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无论做什么,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一定要先把基础的、必需的那些事先做到,然后再做锦上添花的事。
这,就是认知层面上的突破。
很多人对日常事情的态度,尤其是那些重复的、看起来很简单的小事的态度,就是不思考、不专注、得过且过,完成了就好。
这论断不就是像匕首一样直插我灵魂深层的痼疾吗?
一定要多从书中汲取医治肌体和魂灵的养料。
书能医愚!
让自己愚蠢得轻一点,慢一点,就得记住,先“去标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