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书集微信公众号ID:duanshu300
解说词:"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出自唐朝,也算是“身在江湖 心在魏阙”的例证。终南山在唐帝国的核心长安的附近,但是从终南山到长安的路途并非坦途。因为捷径的缘故,终南山也成为很多人出发长安的起步点。
今天的故事需要从终南山讲起。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道教的发祥圣地,位于陕西省境内。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介于东经107°37′—109°49′、北纬33°41′—34°22′之间,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主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米。
在2015年年初有一篇名为《2014借山而居》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借之山就是“终南山”。现在到了2017年,我再次看到《续借山居》的文章,在过去的三年中,“借山而居”的这位主人公越来越有山野之气了。
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在2015年1月4日发布的一篇评论文章:
《2014借山而居》是在2015年给我惊喜的一篇文章。说实话,我更喜欢那些通过手眼合一完成的实景图照片。
这篇文章的起首一句话就已经吸引到我:“终南山的云彩,不仅仅可以用来盖宫殿,还可以揪一块,嚼着吃”!这样的云彩应该是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的诗意的栖息是人的梦想之一。
在这组生活实景照片中显示的一些物件,让我想起日本“wabi--sabi"之美。就像桌面上那几株插花,让我喜欢的更是花瓶的朴素,而非是花色夺目。
这样的远离都市与人群的生活未必能是人人的选择,但至少有人通过行动说明实现的可能。借一处山,借一处水,随意安居下来。这样的安居是基于品味和心态的安居,也是选择的实现。在阅读到这样一篇恬淡山水的文章时,我还阅读到一篇有关于北京三里屯的文章,在遍布统计数据的三里屯的描述中,一个都市的一角或者是都市的心脏地带被拆解出来,就如同作者所说:“酒、肉和性都是临时性的,但三里屯并不担负伟大的使命。抽象的美和情愫需要寄托在具体的事务上才能显现出来。三里屯就是这样的载体。”
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三里屯在前,终南山在后。三里屯的生活是众多欲望无法把握的现实------是一个充满临时感的地方。对于每个人而言,三里屯表现了不同层面的内容与面貌。将无数的欲望组合在一起成就了三里屯的样子,这些都会整合在三里屯的导游手册中。三里屯的不确定性永远不会出现。而三里屯的生活用每天清除的垃圾重量、酒樽数量和被畷食的食物吨数、忽聚忽散的人数统计就已经在具体不过了。
终南山和三里屯相距千里之遥。一个人在终南山经营自己的安居之所,一群人在三里屯交错各自的欲望中。看似不搭界的生活混杂在一起表达,也许就是生活呈现出来最开始的模样。
“借山而居”的生活持续了三年之久,在《续借山居》的文章中,这位借山之人的几句话有些意味深长:
一个人如果对身边的事物都参不透,熟视无睹,见识多广阔的世界,都只能是表象,过眼云烟。所以,世界很大,先容我把脚下的路走遍。
春有百花,还有泥巴。秋有月,还有漫长的阴郁季。夏有凉风,还有虫。冬有雪,还有寒冷。但我不写泥巴路滑,不写雨季漫长,不写虫咬,不写冷,不值得写。
如果对比《2014借山而居》和《2017续借山居》两篇文字,“居”的味道会更浓重一些。而字面上的平静添加了一两分山野气。正如手植的花与山野中的花,到底还是不同,这种不同是人赋予的,也是人用来区别的。
借山而居,是尝试一种生活的可能。任何山水,对于我们人来讲,我们不过是暂借而已,一棵树可以花开花落上千年,而人却只能观看几十次而已。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不论身心何处,都是在世界一隅。所见之物不在心胸之中自当所见非见。心中有物,则当所见必为所见。我想这是《借山而居》所传达的想法之一。
一座山,几片云,一座宅邸,所有的核心都是因人而起。那座山,那片云,那座旧宅,只会因人发衍生出无尽的想象和故事。
我只是希望,这位借山之人,不会最终成为奔波在“终南捷径”上的匆匆行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