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突到合作:菜市场里的一堂社会情感课

教育,发生在每一个真实的情境中

大家好,我是乐乐老师,一个坚持十年带着孩子们去经历生命体验的儿童游学导师,上周末凌晨四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我已经带着一群孩子来到了菜市场。这是我们“都市夜行侠”社会实践课的一部分,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理解劳动与价值,月亮与六便士。然而,与预想中热闹的叫卖场面不同,一个突如其来的冲突,让这次活动成为了一堂更为深刻的社会情感学习课。

一、 事件回放:当“好心建议”撞上“坚持己见”

我们的摊位前,摆满了孩子们亲手参与种植的蔬菜。任务开始后,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这时,一个名叫小康(化名)的男孩积极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但另一位主要负责销售的小陈(化名)并未采纳。

一段时间后,蔬菜依旧鲜有问津。小康带着埋怨的语气说:“都叫你们要用我的方法去卖咯!”这句话瞬间点燃了矛盾。小陈感到被当众指责,立刻反驳:“你以为你的方法很管用吗?

激烈的口角随之爆发。被反驳的小康情绪彻底失控,他感到自己的好意不仅被无视,还遭到了否定,委屈和愤怒交织下,他哭着对小陈竖起了中指,眼看就要暴走逃离现场。

二、 我的三步干预法:化“危机”为“契机”

作为在场的游学老师,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孩子们的身心安全,并将这次冲突转化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的干预分为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迅速降温,接纳情绪(处理情绪脑)

1. 平静介入,确保安全:我立刻平稳地走到两人之间,用身体创造一个安全的缓冲空间,并用冷静的语气说:“我看到你们的情绪都很激动,我们需要暂停一下。”

2. 优先处理情绪最激动者:我迅速判断小康的情绪已达顶点,便蹲下来与他平视,进行“共情式对话”:

“小康,你的身体在发抖,眼泪也止不住,乐乐看到你非常非常生气和委屈,对吗?”(描述生理表现,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你是不是觉得,你明明是为了团队好,想出了办法,却没有被接受,心里特别着急和难过?”(帮他指认愤怒背后的深层情绪——挫败感、委屈。

“有这种感受完全正常,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样。现在,我陪你去旁边冷静一下,好吗?”(全然接纳,不给情绪贴“坏”的标签。

小康哭得更厉害,开始在辩解。其实这是好迹象,说明他的情绪闸门打开了。我会继续接纳:

“没关系,想哭就哭出来,乐乐在这里陪着你。有这种爆炸的感觉非常正常,说明你非常在乎我们卖菜这件事。”(永远将行为和动机背后的善意挂钩。

3. 暂时隔离:我将小康带到一边的安静角落,让他脱离刺激源。同时,让其他老师暂时安抚小陈,并照看摊位,确保干预能单独进行。

关键理念:当孩子的“情绪脑”主导时,任何道理都无法被接收。“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是铁律。教师的平静是孩子最好的稳定剂。

第二步:个体沟通,倾听与引导(赋能理智脑)

在两个孩子情绪平稳后,我分别与他们进行了单独沟通。

与小康的对话:

肯定动机,建立连接:

“小康,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了。你能告诉我,你刚才提出的那个‘你的方法’具体是什么吗?我特别想听听你的好主意。”(把他从“吵架者”的身份,重新定义为“贡献者”,这是修复他受损的自尊心。

我明白了!你是觉得我们不能傻站着,要主动出击,大声招呼客人,这样才能吸引别人注意,对吧?(总结并升华他的观点)这个想法非常棒!这说明你一直在动脑筋,在想怎么让团队更好。当你看到菜卖不出去,心里着急,才会用责怪的语气说出来,其实你的心里是装着我们整个团队的,对吗?(把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和“善良的动机”分开,只肯定后者。)”

引导换位思考,教授方法:“那你觉得,当小陈听到‘都怪你们’这样的话时,他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比如‘小陈,我有点着急,我们要不要试试看把我的方法和你的结合一下?’,你觉得他会更容易接受吗?”(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思考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后果,并直接提供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句式模板。

探讨行为界限,提供替代方案:“刚才你气极了做的那个手势,它代表着鄙视和辱骂,会很深地伤害到别人,我相信你当时不是真的想侮辱小陈,你只是气得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受不了了’的感觉。我们可以用语言告诉别人‘我太生气了’,而不是用手势,好吗?”(不聚焦于批判行为本身,而是引导他寻找更建设性的情绪出口。

与小陈的对话:

给予平等倾诉权:

“小陈,刚才被小康那样说,你心里也一定很不舒服吧?(蹲下来,平视他)”

“能告诉乐乐,你当时为什么没有立刻采用小康的方法吗?你坚持自己的做法,一定有你的道理,我很好奇你的想法。”(传递出“我想理解你”而不是“你错了”的信号。

听完他的理由,我会说:

原来是这样!你希望能给顾客一个安静挑选的环境,不想显得太急躁,或者你觉得自己可能不好意思那么大声吆喝。(解读他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

你的考虑也很周到,这是一种很沉稳的做法。而且,当众被人责怪,感觉自己的主意被全盘否定,心里肯定很生气,很没面子,对吧?(共情他的感受)”

引导学习“拒绝的艺术”:“我刚才听到你回应,‘你以为你的方法很管用吗?’,如果你给团队建议,别人用这样的话回应你,你感受怎么样呢?你觉得用什么的方式对方会好接受一点,同时坚持了自己,又尊重了对方。比如我们可以说:‘谢谢你的建议,但我目前想先坚持我的方案,我们可以试试看看效果再调整。

关键理念:老师的作用是“翻译官”和“引导者”——把“指责”翻译成“在乎”,把“倔强”翻译成“坚持”,并教会孩子更具建设性的社交语言。

第三步:团队重建,共创解决方案(从“我”到“我们”)

待双方都平静并经过引导后,我将他们召集到一起。

设定共同目标:

乐乐刚才分别和你们聊了聊,我发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你们两个人,没有一个是在偷懒或者搞破坏的。(首先定性,消除“坏人”标签)小康心急如焚,想主动出击;小陈沉稳冷静,想以静制动。你们的目标其实一模一样,就是想把菜卖好!我们只是遇到了一个‘方法之争’,因为这说明我们有两个肯动脑筋的大脑!(把冲突正常化、正面化

我开场说:“我刚才看到了两个都非常想帮团队把菜卖好的孩子,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沟通上出现了误会。现在,我们是一个团队,一起来解决‘如何卖得更好’这个问题,好吗?”(将对立关系转化为协同关系。

三、 案例启示与总结

这次菜市场的冲突,是一堂生动的、无法预设的社会情感课。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冲突是学习的契机:孩子间的冲突不是需要尽快消除的麻烦,而是学习情绪管理、同理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情境。

教孩子使用“我语句”:这是沟通技巧的核心训练。引导孩子将指责“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转化为表达感受和需求“很着急,因为真的希望团队成功,的建议是……”。这能有效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

在日常中建立“解决冲突的流程”:事前约定好“冲突公约”,如:①冷静片刻;②轮流说出想法和感受;③一起想解决办法;④达成一致。这能给孩子提供清晰的行为脚本。

父母和老师是“教练”而非“裁判”:我们的角色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和解法。通过提问(“你觉得他为什么那么做?”“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启发他们的元认知能力。

重视事后复盘:在情绪平复后(如回家路上),以轻松的口吻复盘:“今天你们最后一起解决了问题,感觉怎么样?下次怎样能做得更好?”强化成功的合作经验。

当活动结束,看到小康和小陈一起笑着招呼客人、默契配合时,我知道,这个凌晨,他们学到的关于理解、沟通与合作的一课,远比卖出去多少菜,意义更为深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