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是光华商英听说第二学期的第一次课。一开篇,我借着第二天是元宵节这个引子,谈到了元宵节蕴含着丰富的商机,因此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品牌之一这个话题,并顺势开始了“Brands”这个单元的教学。这个开课方式,是我思考了一周的时间才定下来的,本以为这样既可以应景,又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可以使他们尽快地开始热烈的讨论,这样我的热身部分的设计就可以宣告胜利了,但是没想到课堂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冷场,面对“What is brand”这样一个答案的可能性非常丰富的话题,几乎所有发言的同学都是说了三四句就结束了,甚至连文雨蘅等口语非常出色的同学发言的长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大不如从前。是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还是我设计的开头没什么意思?...
在引导同学们开始进行后面的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地观察、分析同学们的表现,发现开篇的冷场与同学们的状态和我设计的开场的趣味性有一定关系,然而其根源在于当他们关于品牌的知识懂得不多,所以无话可说。我本来想在这堂课里做一个总结者和挖掘者,但是面对这种状况,我只好又变成了一个传授者,把我所了解和理解的关于品牌的定义简单地讲了讲。我之所以只是点到而止,就是怕讲得太多会限制同学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一个本可以充满独立见解的讨论变成了对我讲授的内容进行注解的一言堂。然而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出现了,我一边讲,有一些同学一边在本上飞速地记着什么。
我一直认为,作为商务英语入门课的教师,我最重要的任务是设计问题,策划活动,为同学们打造一个尽量宽阔的舞台,让他们在台上磨练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解开商务世界的面纱。而且,我的课程涉及到的绝大多数的商务知识,在他们今后两年的专业课中都会讲到,而且涵盖更广,也更深刻。如果我的课以传授这些知识为主,那么到他们学习相关专业课的时候,会发现商英课整整浪费了他们一年的时间。然而,这也恰恰是我一直纠结的地方。
按照我的理念进行的一堂商英听说课看起来更像是英语听说课堂,只不过听和说的都是商务话题,没有关于顾客行为分析或者营销策略制定的讲授,因此根本不像一个高大上的商务课堂。当然,我可以这样来为我自己辩解:理想的商英听说课堂当然是教师把商务世界的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核心的原则向学生娓娓道来,或者是播放含有以上内容的音频或者视频材料,于此同时,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受到启发,不断地与老师进行对话,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辩论,一切都很自然,没有太多认为设计的痕迹,没有枯燥死板的语言技能的训练。但是,教过听说课的老师都会明白,想要拥有这样的一个课堂,所有的同学必须在听力和口语这两个方面有接近native speaker的交流能力,也就是说雅思考试的口语部分和听力部分都至少拿到8分(9分满分),8.5分是比较理想的。而当时光华管理学院邀请北外商学院帮他们设计这个课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大一新生的并不令人满意的英语使用能力。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有不少时候,我也真是这么想的,我也觉得就目前中国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理想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的,但是这个理由曾经成为我偷懒的借口。有一段时间,我在本校教学任务比较重,每次赶到光华上课时,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于是上课时,我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模式引导大家进行各种听说活动,自己只是做一些必要的点评,而其余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欣赏学生们的表现,没有为课堂质量的提高贡献更多有智慧的内容。
贡献有智慧的内容, 教师必须多开口,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就要多开口。To be or not to be?
我相信,这两点是不应该互相排斥的,只不过我没有找到一个能融合这两者的模式。To be or not to be, will not be th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