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希尔顿酒店的云端书架上看到这本《旅行×读书》时,就知道这是我与詹老师之间的缘分。于是毫不犹豫用两本书将它换回,开心地捧回家。
詹宏志老师生于1956年,是台湾著名作家、编辑、出版人和电影人。我与他的纸上“初识”,正因他是出版界的老前辈。网上随意摘录一段,即可窥见他的传奇色彩—— “他是台湾文化界的传奇人物,横跨出版、电影、音乐各个领域,创办过四十多种杂志,监制过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担任过滚石唱片的总经理,创办过其时台湾影响力最大的出版品牌“城邦文化”,还运营着台湾最大的网购平台PChome。 ”
论旅行见闻,我可能更偏爱刘子超的文笔,“有小说的质感”,融文学、历史于一体。而詹老师这本书,则更偏重谈美食之旅。说到谈美食,詹老师绝对是行家,因为他不仅饱览群书也遍尝国内外美食,是一位有学问的吃货。本书中的不少美食,也是他按“书”索骥一路寻觅的。
因而当我看到目录上有一篇关于小野二郎的美食之旅时,便迫不及待阅读。毕竟,大名鼎鼎的寿司之神,想必不少人从纪录片里也见识过他的魅力了,他们家的寿司,成为不少人慕名去日本的打卡之处(虽然很难约上)。
写小野二郎的寿司,詹老师的文字是让人期待的。因此在进入 《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之前,我忍不住千回百转地猜测着:究竟詹老师会怎么切入?如何描写寿司本身的色香味?又怎样突出它的独特性?事实证明, 《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一文,其呈现的意义,远超美食本身。
之前看詹老师谈如何读书的文章,他以饮食类比阅读的不同类型(前菜-主食-甜品等),而这一次谈美食,他则妙用了音乐的篇章结构,以一曲乐章的序曲、变奏、高潮、华彩、尾声,叙述在小野二郎寿司店30分钟左右的用餐全过程,堪称一气呵成。而书之外的我,跟随他的文字,仿佛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一道享用了这难得的美食。
他写用餐氛围,严肃紧张如打仗——
客人坐定,寿司台上的师傅们也全部就定位,小野二郎老先生站左侧,他的长子站右侧,两旁各有两名助手肃立。老师傅面容严肃,锐利的眼神扫过全体就座的客人,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一句话也不多说,突然间就开始动手捏起寿司来了。
这一动手,吧台内就骚动起来;吧台内的助手有人取食材,小野二郎的儿子则负责切鱼,老师傅则动手捏握寿司,捏好后助手立刻跑步送到面前来,并且低声说:「请立即食用,无需沾任何酱油。」气氛紧张,打仗一般。
(忍不住联想到我们如今喜欢让手机先“吃”的习惯,估计会直接被老师傅赶出门的吧~)。
他谈第一颗寿司入口后的一瞬——
原来「次郎寿司」的滋味是这样的啊,这是你读过多少次报导评论,看过多少张绝美照片,做过多少回揣摩幻想,完全都无法替代分毫的。此刻,想象遇见真相,你内心轻轻喟叹,啊,啊,啊,原来如此,原来滋味是这样的。
接下来,詹老师就用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变奏等叙述手法,细腻地描述每一颗寿司的口感与滋味,以及不同的美味如何撩动食者的情绪。估计詹老师为了描述这些,也是搜肠刮肚了吧。不得不惊叹他异于常人的观察禀赋与记忆力,一餐下来这么多不同款的寿司,每一颗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他究竟是如何记下来的?!
那么,小野二郎的寿司究竟好不好吃?这当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个困惑,也是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然而,詹老师却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无法给出答案。
小野二郎师傅送上来的第一颗比目鱼寿司,激起我内心无数念头想法,却对「好不好吃」一问感到难以回答(不像其他寿司店会让我暗叫一声「好吃」)。也许应该说,这颗寿司太「个性鲜明」了,挑战我过去对寿司的认识,「震撼」可能还超过美味的感受。
……从小野二郎老师傅切割鮨种的端庄方正,捏握寿司的完美造型,已经给了我一堂视觉上的震撼教育;到它醋饭的突出酸味与饭粒的坚实口感,再到它每一颗寿司带来的鲜明滋味,以及每一种食材处理的落落大器,它的每一个过程都给了我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野二郎的寿司之所以难以一言而决,正是因为混合了太多滋味。
至于个中滋味究竟如何?恐怕每个人去品尝一番,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吧!
正如詹老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每一次旅行,“抵达的过程和心情是百分百专属”,那么,每一道美食的回忆,也应是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