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黄鹤楼,有两首名篇.
第一,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二,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写乡愁,李白写离愁,情境不一,但愁情无两.
千年之后,黄鹤楼又被愁云所笼罩,斯人已去,空城悠悠,和彼时诗人心绪有所不同的是,除了愁之外,暗涌流动--恐惧,伤痛,崩溃,悲愤......
崔李二诗,都写在春天,其愁却无力刻画刚刚到来的新春.
何故呢?
也许他们生逢繁唐盛世,愁不过离情别绪,幸免后世那种悲凄.晚唐杜牧就不一样了,杜牧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啊,黄鹤楼就矗立在江边,日夜看着江水滚滚东逝,一代代过客,在江边欢歌起舞.今年也许不一样,黄鹤楼看不见人群了,只看到江对岸的一块屏幕,大屏幕里劲歌热舞,反衬着她的沉寂与孤独.
商女,即歌女,古时属于三教九流之下九流,身份卑微,形体单薄,这样的女子,哪担得住国是呢.
是商女要唱吗?是有人要听啊.
可怜商女被人骂了一千多年.杜牧的指代手法,实在高明.
在文学与艺术中,指代是一项绝技,婉转蜿蜒,曲径通幽,营造出繁复的层次感.
宋朝的艺术家皇帝赵佶(宋徽宗)曾出画题--深山藏古寺.
第一次,那画师画了一座高山,山顶一座古庙,取李白<夜宿山寺>之意境: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徽宗嫌突兀,不满意.
画师二改,把那庙移到了山腰,这下庙就不那么突出了.但徽宗仍不满意.
画师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画出深山老林,然后密林中露出庙的飞檐.
可称为藏了.
徽宗略作沉吟,还是觉得不够,达不到他的艺术标准.
这下画师就为难了,连飞檐都不能出现,我怎么表现庙呢?
画师冥思苦想了个把星期,终于顿悟.
没有庙,只有山,画一个和尚在山下溪边汲水.徽宗一看,拍案赞叹,就是这样的!
指代!
庙不能在光秃秃的山顶;也不能在树木丛生的山腰;甚至连局部的飞檐都不能出现--画个和尚嘛,这不就婉转了,曲折了,藏住了嘛.
关于这幅画,历来争议不断.
有人说:庙?哪有庙,只有和尚啊.
有人说:庙不是在那里吗?庙里还有一群的和尚,等着喝水呢!
所幸者,画题流传了下来,叫深山藏古寺.
所悲者,手法亦为人所弄,也叫深山藏古寺.
幸哉?悲也!
幸乎?悲夫!
白衣的长老啊,惟愿那生命的小溪,速速奔流起来,就像--我对你的敬仰--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惟愿救死护生的你们,时时刻刻,都受到神佛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