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随笔是想在周末写出来,刚考完的试也算是一个节点的结束,新的一周开始前能够稍微理清一些思绪,想一想从这个时间点到年末我交 Thesis 之间的这半年我的生活和学习的重点与时间的规划。但因为我个人并不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会去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人——当然这其实并不好且算是我的一个弱项——所以可能也只是帮我想一想每天可能去做些什么,未来大概需要掌握并改善哪些技能,为毕业后的人生做一些准备。
然而周末发生了太多事情,当时一时感慨的随笔再发出来已觉得有些不太合适,读书笔记因为间隔时间过长而需要我再“复习”之后才能整理出来,现在又无法重新拾得周五晚上的一些思考内容,就写到哪里算哪里吧,或许会有很多之前写过的话,也或许会有很多与我之前的文字相矛盾的地方,若有冒犯到则非常抱歉。
准备考试的两个周的时间中我有些刻意地和我的所有社群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想要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复习期间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经常地参与到社群聊天讨论和分享中,另一方面在于,我发现其实我对于参与社群这件事并没有那么高的热情。我开始不愿意去爬楼,尤其是因为时差而积攒的聊天记录,看到小红点只是点开之后随意划一划就退出。我也并不是会很主动地去找从社群中认识的小伙伴们聊天的性格,现在可以算是深交的几位小伙伴都是因为她们的热情和主动让我们更加熟识,更多的小伙伴也只是在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很多活动都在我不是很方便的时间举行所以我也不会去参与,出于个人习惯和三次元的考虑我也不会在朋友圈帮助小伙伴们做推广——尤其是如果分组发送的话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是认识的(笑),不过因为我本人也对于所谓的流量和阅读量无所追求所以对此更加坦然,但同样的,这也意味着,我需要问问自己,参与的这些社群真的能帮助到我什么。
我似乎在很多篇之前写的随笔和文章中都拷问我自己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是一知半解。昨天看到几个小伙伴的推文可能是不约而同地讨论到这个问题,他们聊了关于社群的信息爆炸和信息焦虑,也聊了有关怎么更好地用社群来帮助自己成长。有人会说要多参与,更多地去反馈,这样才能同时收获别人的反馈从而得到帮助,也有人说不要被他人提供的信息湮没,减少自己的信息源,只保留那些真的感觉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来源。这些当然都是有道理的,但同样的,这些内容又不失为是另一种“信息焦虑”的来源,即,我不这样做是不是就是有所欠缺妥当的。
可能因为我从来没有把做社群这件事放在我的未来规划中,我也从来不认为我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参与管理一个社群,所以相对而言我并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件事。写下这些话其实也并没有能够再多地帮助我理清思路,那或许维持之前的参与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我自认我是没有那个资格和能力去为他人的成长与经历提供评价和帮助的,同样的,我清楚地知道在专业学习、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的情况下,我也不会迷信于“付费”知识和社群能够给与我的帮助,毕竟很有可能几个陌生人的建议还并不如我和饼干小姐的一次长谈更契合于我。但是社群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我可以观察到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人生,他们来自祖国的不同地方,学习着不同的专业做着不同的工作,有已为人母的姐姐也有刚上大学的学弟学妹,所以我更喜欢生活化的社群内容,而不是所谓的“干货”。我喜欢看着他们的文字和图片仿佛能够触碰到他们的生活的感觉。可能这也对我自己的文章写作有更多的启发。
说来周五的考试我大概率是不会通过的,也算是非常难得地体会一次考试折戟的感觉。倒也没有很失望,因为在不长的时间中完全是零基础地去学习了一个和我现在专业跨度非常大的领域,并很大胆地报名了参加了相对而言很有专业度的考试,上半场答题的顺利程度已经完全印证了我的学习的有效和对下一次再尝试的信心。我计划给自己两次机会吧,第一次的尝试,和第二次的全力以赴。而下半年要为求职做准备,可能在学习的同时要开始重新把算法题捡起来,可能还要复健一下 C/C++ 和 Java,毕竟这两三年一直在写 Matlab 和 Python,以及可能要拓展并熟记一些基础知识,需要做的事情还蛮多。我对于求职现在还缺乏一个非常具体的规划,说来可能有些晚了,或许在下个周或者六月结束之前仔细地去问问学长并做一些调研。
每日的写作我还会坚持,每日的打卡我也会坚持去做,可能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取舍。而近期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等一个周末和晴天,和好久没见的小姐姐一起坐小火车去湖区远足,好久好久没有拥抱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