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别字,应当是语文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如果我们只是在日常聊天中提及,错别字会让人忍俊不禁。可是,在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上,错别字一定是令人痛苦的。既令孩子痛苦,也令老师痛苦,当然也叫家长痛苦。
前天,第三单元的试卷刚发下去,梦晴妈妈就发来了信息,苦称平时也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了,对她也非常严格,可是怎么就考了79分。我让她把试卷再拍给我看看,给她分析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作文写跑题了,全班就两位同学,她是其中之一,跑题失分当然严重。另一个原因就是错别字,一字一分,她这个错别字大王,这次已经有所进步了,可尽管如此,我给她算了一下,仅因为写错字而扣分的总计就有6分。仔细看,孩子对问题的答案都知晓,就是字写得不对。这样一来,哪能考到高分呢?
其实,这样的问题或多或少在其他孩子身上也会出现。课标里要求掌握的一类字二类字平时比较重视,抄写、听写、默写,因为量比较大,仍然有孩子会混淆或是遗忘。这已经是基础建设中的一项大工程了,但每次考试,题目中还有很多平时没有学过的字也要孩子书写,拼音代替往往又不准确。去年的期末试卷中,我还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试卷中只要有拼音代替的字,阅卷老师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全扣分。这显然对孩子都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们很多一线老师苦不堪言,没办法只好拔高要求训练。揠苗助长的结果是,孩子的错别字越来越多,笔画倒笔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本人对错别字是十分敏感的,见到一定要指出来。在我看来,汉字是神圣的,尤其是那些官方机构竟然会把字给写错,不只是说明了他们的粗心大意或者素养不高,也是对整个公众文化环境的轻慢。
字还是要好好写。想要尽量避免,书写前的观察十分重要,第一遍尽量就要写正确,一旦错误认知在头脑中留下印记,就很难纠正。学写新字,写完了一定要对照检查,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长此以往,就极少会写错字。另外,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一至三年级学了近千个常用字),而实践(书面运用)太少。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小,辨析能力弱,学得快忘得也快,而这些都跟实践少有关系。因此,必须有大量的读写实践,反复运用,才能熟练地规范地运用好汉字。听写词语,也要听写句子,每天看拼音写词语过关,都是很好的积累方式。这种练习需要孩子从记忆中提取,并且进行辨析,只有真正地掌握了,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
我一直认为,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常鼓励孩子们把字典当成手边的一本书,常翻常看,里面会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有趣的知识。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一查;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字不要总是问大人,也要自己去查一查。有了严谨的学习态度,错别字自然而然就要逃之夭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