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有个项目
结识代理商N,始于Z化工厂整体搬迁项目,实际上那是异地新建。
民营集团Q的化工版图有近10个工厂,这是个大客户。竞争对手的代理商们在每个厂都花了很大功夫,主宾抱团针插不进,产品选用就很有惯性,我则饱受冷眼。
可即便如此,我还一直寻找着缝隙,因为指标压力大,必须得去抢竞品地盘。
Z厂以前是国企,也风光过,后来被Q收购。或许是工厂老化、产品不受重视,亦或是它的价值只是在地皮,Z仍保持着原来的风格。
Z厂早期曾用我司多款产品,因为产品质量好,加上自身技术能力强,很少采购备件,业务上就少了往来。
竞品起先用时稍差,后来换了新产品就用得不错,因为有往,客户关系应该要好,虽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Z客户是老资格,经验丰富,也是同代理商打交道。我初来乍到,该如何打开局面。
必须接触客户
按照常规套路,我与负责电仪的工程师取得了联系。
对方很不错,虽说帮不上太多忙,但也给我指了条路,建议我去找专业出身的技术部副部长。
部长50岁左右,样子精神。电话预约,他说忙;我主动上门找,他却也接待,并不排斥供应商。
几次见面我也找不准方向,最多的还是我主动介绍产品。相比Z厂现存的上一代产品,现有的主流产品无论功能还是性能都有了极大改进、品类更加丰富,客户的选择也就更广了。
只是我有限的产品知识和工程经验,只能够堪堪应对部长,关系始终停留在公事公办上。要想把客户约出来,真不是件容易事。
厂里已快停工,部长有时间和耐心,或许他也正盘算着未来吧。
按照Q集团项目招标流程,首先供应商得入围,其次签订技术协议确定产品详细型号和数量,之后进入商务报价环节。技术协议是供应商头等大事。
搞技术交流会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给客户做一次正式全面的技术交流,不仅仅针对部长,也将面向技术部门其他人员。
一场得当的技术交流有着一举多得的妙用,既能面向目标用户精准介绍,把产品特点和优势传遍全场;又能够造势,营造利于我们的正向气氛;还能捞到不少联系方式;从私人角度说不定也能帮部长提高声望和人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纷争有不满,如果参加的人多,又留下了联系方式,就带来更多可能性。或许你就多了一条内线,或许你就多了一个谈判筹码。
当然主要目标还是部长,只有在他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到我们产品可靠、售后保障、配合良好、不会留有后遗症,才会把心思集中到如何合作上来。
筹备技术交流,得提前做很多安排,也是煞费苦心。
对内,要取得多条产品线的市场部支持,打招呼约时间,还要让他们对交流对象有了解。
对外要说动技术部长,由他出面安排交流,还要沟通议题及安排。身兼多个角色的部长,作为管理者需要为员工创造学习成长机会,以更好地为之工作;作为项目技术主管,也很有必要考察供应商的实力及专业性。
如此规模的成功技术交流传到Z厂领导耳边,那也是一大加分。
为了打动部长,我担保将调动公司资源按他要求精心准备,专家们将悉数到场,这对Z厂一线员工来说机会难得,都得钦佩部长领导有方。
最后,部长答应张罗此事,但也不忘强调对我们产品并不陌生,最好结合项目多做应用探讨和交流,要务实接地气,更好帮助员工提高;如果泛泛交流就是浪费时间了。
这么听来,部长是有所期待的。
找内部资源做准备工作
我把客户建议反馈给市场部后,同事们都很配合,做好了充分准备;专家到位,交流的PPT也做了针对性调整(并非通用型),宣传资料和礼品上也得到了资源支持(对一线员工还有很有用的)。
虽说都是公司资源,要想争取还得得益于平时良好沟通和私人交情,身边出工不出力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最后,我还准备了客户签到表和调查问卷,除了获得联系方式,或许也能发现使用痛点,从中找到更好的卖点。
技术交流会安排了一天,专家专业贴切的交流解答中自然融合了产品技术特点和优势,客户频频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事后内线传来消息,交流会效果很好,有作用。
果然半个月后,部长应允我们入围项目。但对于我的盛情邀请,部长还是婉拒了。
我陷入了沉思:
让我们入围会不会只是顺水人情,因为项目本就需要多品牌参与?应该不是,不然内线消息也不会如此。如果不是,为什么部长还不愿意再进一步?
是时机尚早?还是对手也在做工作,部长还在犹豫?可是从得到的消息看,对手们在Z厂还没有明显动作。会不会在私下公关,或者重心放在了集团?
又或者是部长还在等其它信号?除了诚意,我还差些什么?
一次成功的技术交流,并不能说明部长会如我们所愿合作,他能让我们入围,也可以按有利于竞争对手的要求出技术文件。
现在还有时间,只要不是打酱油的供应商都会想方设法的去影响技术标准。如果不能在技术协议上做些工作,那么对于我,项目就还在零点。
做销售总想控制项目各个环节,竞争者圈定、技术规范确立、合作伙伴选择、投标策略制定,客户高层影响。
但多数时候,销售个人能量又很有限,得让客户、让合作伙伴发挥所长,得互动,得各取所需,这样大家才会朝共同方向使劲,势头才会猛,形势才会好。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