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教育的情调》 - 草稿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部分:

一.好奇

保护好奇心。此处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好奇心的终点绝对不是答案。有些学生看似充满智慧,不过是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而已。有时候直接给予答案,却会导致好奇心的消逝。

二.秘密

有秘密标志着孩子的长大了,而能够合理地与家人分享秘密,则标志着孩子的成熟。

三.纪律

“纪律”的原意是跟随、学习和教导。“纪律”的深层次含义和处罚或权威的运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讲的很宽泛。说纪律其实就是遵循规则,规律。

这个地方作者的要求有些高。

三.气氛

四.心怀希望

这部分,也让人眼前一亮。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

    失败时,我们放弃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或拒绝展现与希望为伴的生活。我们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使年轻人变得玩世不恭,使成年人失去希望、不承担义务、不示范应该如何生活。

    即使在最荒谬、最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也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孩子。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发生许多的错误。然而在感觉无望的时候,恰恰是脆弱的孩子又一次让我们体验到了希望。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必须对孩子怀有期待和希望。但是“希望”只是一个词,词是会被滥用、曲解,变得肤浅、空洞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看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是如何被体验为希望的,以及我们的行为本身是如何成为希望的。希望充满了活力,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不在于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首先应该是让希望出现在孩子们中间。

    希望就是我们为了孩子而变得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加宽容,希望就是去体验孩子成长的无数种可能性。孩子让我们懂得,不管经历了多少失望,都要好好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信念。因此,是希望教会我们去教育。又或者,是教育教会我们心怀希望?

让我们来看看“知识生产”“项目推广”“成果导向的教育”“目标管理”这些新鲜话语。现在,工业化模式、电脑技术、信息处理和市场思维已经大举入侵校园。教育理论家和行政官员不时地引用它们来阐述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描绘教学的时髦话语呢?

我在这些话语中发现了一个很复杂的矛盾。一方面,这些话语的运用鼓励老师改变他们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实实在在地被“希望”所鼓舞。这样的话语都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将来而“创造”的语言,而不是现在的、关乎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的语言。它不允许将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等同于我们带着希望和孩子们在一起。成果、推广、评估、投入、消费信心是抽象的“希望类”话语,而真正的希望本身已经被有意识地抛弃了。因而它们是没有希望的“希望类”话语,是浮躁的话语,是不能让人觉醒的话语。

“有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不同于“有希望”。当然,老师需要用期望、目的和目标来衡量进步或成长。但是,他们也必须非常信任和看重教与学的非技术性方面的神奇力量。期望很容易退化为欲望、企图和预测。因而老师可能会放弃隐约可见的期望之外的可能性而裹足不前。而有希望就是相信这种可能性。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问题不是诸如“项目推广”“目标管理”或“成果导向的教育”这些新鲜的课程话语有什么错误。如果用得恰当,这些话语也许对行政管理工作有用。老师总是在安排、计划课程和课堂。问题在于,“行政管理的”和“技术的”话语已经如此广泛地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这很容易让父母和老师忽略另一种理解方式:首先要明白“生育”孩子和对孩子“怀有希望”意味着什么,然后再去照顾和教导孩子。我们作为父母、老师应该经常反思这一点。

五.教育机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