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负着人的形象上升
尼采想要通过叔本华认清自己的时代,便想象出这样的场景——
人类不久后就将厌倦阅读和作家们,有一天学者会深思并立下他的遗嘱,嘱咐将他的尸体同他的藏书,尤其是他本人的作品一起焚毁。而由于森林在日益减少,不拘何时岂不会迎来那样的时刻,必须把图书馆当作干柴和稻草处理?既然大多数书籍都产子头脑的烟雾,那么,它们活该还原为烟雾。它们自身没有火,所以应该对它们施以火刑。
这令我一瞬间觉得被闪电霹中,难道我们现在的时代不是这样的吗?也许你会急着否定,但是请停下来仔细想想。
我们都知道,越是提倡什么、宣扬什么,越是反映出缺乏什么。
一个人总是炫富,其实是他并没有那么“富”,只是为了满足他那可怜的虚荣心罢了。在保罗·福赛尔《格调》里对A国社会阶级的划分中,最上层的被命名为“看不见的顶层”,真正富有到那种程度的人是不愿意“炫耀”的,生怕其他的事情打扰到自己的生活。越是宣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大丰收,越是反映出粮食产量不济的事实。
而现在,我们“重视”阅读、“重回”经典,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阅读的忽视、古典文化的无人问津。这么说你也许会有一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仍有一些怀疑。《小王子》中说,大人都是喜欢数字的,那么我们就让数据说话。
在北京公布的第十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
该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高于2020年的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高于2020年的3.29本。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具体来看,在中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59周岁人群占92.8%,6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2%。
虽然这篇报道给的数据是相比前一年成增长态势,但是已经“增长”后的数据仍然是惨不忍睹,并且电子书也大大挤占了纸质书的生存空间。
其次,这里的统计也只是显示出图书的“数量”,而不见其“质量”。平均读的这不到五本书中,是所谓的“经典”又有几本呢?
所以现在的“国民阅读”存在着几个问题:
第一,阅读量太小。现代生活节奏快,人心已经浮躁不已,再加上短视频、短资讯等的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部分成年人的业余时间。你问别人为什么不读书,别人回答“忙,没时间”。经过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扫除了大部分“文盲”,要说是不识字所以不读书也是说不过去的,就算是不读书,现在也有“听书”的功能。所有一切回答,在我看来都可以归结于借口。毕竟可以不费脑子去刷刷视频、看些“无脑”的东西,为什么要去费脑子看什么“经典”呢?
第二,电子书>纸质书。纸质书成本高,携带也不方便,没有隐私性,而电子书则有其巨大的优势,所以很快挤占了纸质书本就不大的空间。所以近年来很多书城倒闭,小书店转型以维持运营。其实电子书也拥有着巨大的弊端,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面对屏幕的生活,早已不当一回事了。这样发展下去,说不定人们把图书馆当成木柴和稻草处理这样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呢?
第三,阅读质量不高。打开阅读软件,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席卷而来,随便点开一部就发现其实“套路”都差不多,但是它总能抓住你的目光,因为这些小说都是迎合你的大脑的,虽然看起来“爽”,但是看完之后又觉得无所得,只觉得脑袋空空。(如果这样的小说也算在阅读量里面的话,吴主任可是贡献了不少呢~哈哈哈哈!)
回到尼采,他提出这样的假设其实是非常有洞见的,因为现在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的假设,也就是“预言成功”;另一方面,他通过这样的想象,反衬出他所在的时代的伟大性。
但是,显然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对“悲观主义”的深刻理解让他不止步于此,其实现实不容乐观。而后提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哲学家的问题,发现在那个时代,哲学家是被轻视的。
我们时代普遍的匆忙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面对人性所遭受的危险,负着人的形象上升。伟人和小人物的区别在于,不愿在涉及自己的事情上自欺和受骗,一定要深入存在的底蕴,追问为何活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