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接到电话,被抽到当评标专家,而且是异地。给企业内部评标,算起来是公差,但差旅费又由代理公司出,似乎又不是公差。一般这样的异地评标我是拒绝的,嫌麻烦,来去最少得两天,唯独只有老家和必经老家的这个城市基本不拒绝。
母亲元旦后过生日,2025年元旦比较特殊,不再调休放假,只有一天,要么节前休假回家,要么节后休假回去,总要休一次。自从孩子上大学起,父母生日,每年必须回去,过一次少一次,这个日子无论如何都是要回去跟他们一起过的。正巧周五接到电话,周一也就是30号评标,可以先回老家陪父母两天,29号再继续往北前往目的地,反正是顺道,直接去也是要经过的,算起来没有增加额外的费用,一就二便,而且休的还是2024年没休完的假期,划算,这算盘是不是打得滴溜转?于是毫不犹豫就同意参加了。
今天原本打算给母亲提前过生日,但小妹夫说没空过来,只好作罢,反正人不齐,那就生日当天再庆祝吧。不想母亲在家里做饭,中午好不容易游说一向节俭的母亲同意在外吃,小妹推荐了一家钵子馆,确实是儿时的吃法,那个炉子里全是碳火,四个火锅钵钵放在上面炖,没有用酒精炉。
小时候在乡下,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备几个钵钵菜,显得客气,自家人吃饭,一般就一个炉子,大杂烩的一起煮,大多数时候都是一锅肉,里面炖上萝卜或者煮些大白菜,从满锅油油的肉炖白菜吃到只剩些清汤,倘若那锅肉不够肥,白菜又下得多了些,汤早就没油味了,母亲还会搁些自炼的猪油放进去,只要有猪油,那白菜吃起来就仍然美味。
八个人点了十一个菜,连老板都说够了。菜一上桌,就感觉很有冬天吃饭的暖意,四个钵钵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小炒菜也还正宗,都是家常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稍咸了点。吃到一半就发现菜点得实在有点多,剩了不少。其实我不是一个铺张浪费的人,只是母亲有个习惯,要是菜看着不特别多,她绝不会放开吃,有时候人多都不会上桌,就在厨房随便兑付两口。多点一些,又怕浪费,母亲才会没有负担地吃。
其实现在的条件比起小时候,已经算是不愁吃穿,也不必过于节省了,但母亲一贯的省俭始终没有变。我提议到外面吃,母亲一般还能勉强同意,虽然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小妹若提出来到外面吃,母亲必然是要发脾气的,我能理解,母亲是为小妹好,她负担重,挣钱不容易,小妹也懂,但并不能接受母亲的好意,两人在这件事上往往有分歧,还总产生些隔阂。
也许我算是最体谅母亲的,也是最懂和最像母亲的女儿。年轻时,我也像母亲一样从不乱花一分钱,虽说钱不是攒出来的,但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花得少一点,积累就多一点。在母亲的示范和引导下,我没有攀比的习惯,更没有高消费的习惯,只买所需,不必要的一律不买。有段时间网上流行断舍离,我就在想,我好像一直在践行这种极俭风,没有什么可断可舍可离的事。
想起先生提起他奶奶喜欢讲的一句话,觉得还真有道理。老人家说,人一生用多少东西都是有定量的,用多了有罪。老人家的想法很朴素,无非是觉得不应该浪费。对于习惯浪费和大手大脚,甚至是奢靡的人来说,确实值得思考,你浪费掉的物质,其实是占用了他人的,这个他人包括子孙后代,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止境地供应,对于一个世纪之后,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判断,但至少眼下,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浪费。哪怕那是你花钱买的,你也没有权力去浪费子孙后代的生存基础。
吃一餐老钵钵火锅,勾起了一点回忆。碳火炉的怀念,回不来的其实是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