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把爱情当作一把雕刻刀,想把自己的爱人雕刻成自己想象的模样,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如把对方当成一件艺术品,去静静地欣赏她,你总能发现独特的魅力。”这是我昨天发在朋友圈的一段话,对照自己,曾经也非常希望另一半能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这样的想法与其说是爱对方,不过说自己把对方当做自己内在的一种投射而已。
这种投射游戏当中藏着这样的一个句式“你必须如此,否则……”,用ABC来解释,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C是威胁性信息。这只一种自我的防御机制,有四种类型,可以自我对照一下: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很好,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助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总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用这一套逻辑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真的非常合适。比如身边有朋友的家庭情况很典型。我朋友他工作很忙很辛苦,家里有两个娃,他的妻子全职在家,家里但凡有事,都会打电话给我朋友各种求助。我朋友已经不胜其烦,对她说:“我实在受不了你的依赖了,你能不能独立点,否则我们真过不下去了。”但接下来,他的妻子变得更加依赖,甚至连家里换个桶装水都要打电话请示,要换什么牌子呢……
这就是严重陷入到投射性认同中,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要不爱我了,我就要变得更加无助才行。丈夫说的“你再这样我就离开你了”,她所接收到的主要信息就是“离开”她了,于是对于原有的方式更加执着。
在我们上一辈的很多原生家庭中,子女跟父母建立关系的时候就是类似的方式,父母要求子女言听计从,当子女这样做的时候,父母就会非常尽心帮助,而当子女不听话的时候,就会有惩罚和威胁。于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就形成了,只有做依赖的孩子才有好处,独立是不受欢迎的。这样的经验就默认就被用在更以后与自己亲近的人身上。
【下一步行动】
每个成年人原生家庭的外在笼子没有了,不过内在的笼子还在,我们要去认识它,了解它,觉察它,从而试着去破解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