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而无过,犹是情之正用,所谓中节者也。如过此而偏,则非情之正,而动于恶已,于此刻体认情之正否,念之善恶矣。
这句话刷了自己的世界观,作者用新的标准来界定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过节则为恶,中节则是善。就像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让人匪夷所思的“爱国行为”,砸车也好,举旗也罢,能说这些人他们错了吗?他们的发心并没错,但他们做的事情称不上好,因为用错了方式,做过了火候。
就像一名厨师,除了刀工,配料之外,最考验的就是看他能否掌握“火候”了,过了火候,不酥脆,没了口感;火候未到,菜没熟,也不能入口。厨师的火候在一道菜一道菜中练出来,常人做事也不过如此。
关于火候在打球中最容易感受。打羽毛球的时候,有一种球的打法叫吊球(我发明的名字),对手用一个假动作,看似用力击要打高球,其实发力很小,这时人多半会退到后场准备接球,但偏偏球打过来的非常轻,落在前场,接这一种球的时候,最好的打法就是自己也用这种招数,让球擦边过网,落在非常靠前的位置,通常对方会站在中场,没反应过来接不住就赢了一局。
但知道打什么球,和能打出什么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就像打台球的时候,都知道要打哪个球击哪个球,杆一出手不是力气过大就是力气不够。所谓高手,就是一次次练习,练出了手感。那平日里做事呢?和打球无异。
多练习,多体会,勤调整,历事才能练心。
此《大学》之教,格致诚正,四者有序;而《中庸》之修,戒慎恐惧,隐微必严也。
最近借徐公子的小说,对“戒慎恐惧”有了更深的理解,翻译过来就是对每一个念头都时刻省察。在坚持半年内周写小结后,get的新技能——什么时候吃醋了,什么时候生气了,什么事情心里有脾气了,在30s内自己就能察觉,这个感觉很奇妙,仿佛在自己身体之外有了一个分身,它能不时跳出来看看主人在干嘛,然后再跳回去汇报。自己可以借此机会问自己这些情绪由何而来?是否合理?这就是初学版的戒慎恐惧吧。好处是没啥脾气……情绪30min内一般都能平息,坏处就是还不熟练有点累。
今天在想,如果一年之前,有人告诉自己这一年中将经历和发生的事情,及一年后现在的生活状态,我想我会把他骂跑的。因为不相信自己会做那些选择。但是这些都发生了啊。
在对自己每一个念头发问的时候,就像园丁拿着一把剪刀,看着一颗枝繁叶茂的树,但有些枝桠是不该长出来的,有些枝桠是长歪了的,现在自己就要把他们一点点减掉。新的枝桠,如同自己弄丢的初心,要再耐心呵护等到它发芽。
如果一年前知道这一年的结果,面对很多选择时,自己还会做相同的选择吗?我想还会的,因为信息量不够分辨力不足的时候,自己能做的选择也就那样了。那这些又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想也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