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二十四史是正史?其实是随着朝代轮流更迭,后任钦定前任,经过不断发展、衍化出来的,因此,凡某室被纳入正史,象征着该史具备下一朝官方的认定,从而具有相当的历史权威性,尽管它可能掺杂着政治正确性服务的嫌疑。
最早在三国时期,当时已有“三史”之称:《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到了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曾被合称“十史”,加上《史记》、《汉书》、《后汉书》,被称为十三史。
宋代时,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了四个小兄弟:《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