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常和不同地区的胖友聊天中,感触颇深的地域性差异带来的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化。所以这不仅仅是帮别人减重获得健康的一份工作,对我而言,也是一种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洞察不同性格人特点的聊天式服务。
前两日东北暴雪,东北胖友的日常出行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帮他们规划日常饮食时,也只能利用家中现有的存粮。东北人的日常饮食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油真的大,很重口。有的东北胖友不方便每顿饭自己做,在帮他们点外卖时,可选择项真的很少,去过东北饭店的都知道,几样极具地方特色的菜,地三鲜,锅包肉,东北大拉皮,都是减重期间不太推荐的食物。
另外是分量真的很大,体会过南北饮食差异的小伙伴一定都深有感触,东北人和南方人的餐具相比,是后者的几倍。当然这也跟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大家要补充足够的热量去御冬。
抛开饮食,其实我还蛮喜欢东北人的那种豪爽。当我碰到操持着浓厚东北口音的人,内心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可能跟自己骨子里也是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关。说起东北人的幽默,其实和地理历史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东北纬度高,冬天气温极低,时间极长,所以在漫长的冬季,东北人几乎“放弃”了室外活动,选择在室内“猫冬”。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闲聊,语言自然得以凝练,大抵也成为东北人幽默的起源。
另外东北过去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近代“闯关东”的汉人大多也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流民,而这个时候用常见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东西,就成为大家日常交流的首选,画面感也是非常强的,这也极大程度上慢慢彰显出东北人说话的接地气。
说完了东北,再来说说广东。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代表,潮汕人的鲜明特质却远远超出了地域的界限,大家对潮汕人的印象,大多是头脑灵活,精明能干。其实这和潮汕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在这块地少人稠之地,要想摆脱饥饿,就得想方设法地走出去。于是不畏艰险的他们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终成就一番事业。
再来谈谈美食,吃过潮汕牛肉丸的人,一定会对它赞不绝口,潮汕人做牛肉丸,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另外为了让捣出来的肉糜更加细腻,潮汕人摒弃了用刀背锤的传统方式,换用专门用来捶打肉糜的特制铁棒。可以窥见的是,潮汕人的这种智慧勤劳,精益求精,在美食的制作上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
广州当然也是避不开的粤菜代表,烧鹅一定是其中的特色。和广东的胖友聊天,时不时就会听到他们聚餐会选择烧鹅。粤菜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和粤菜不断吸收外地特别是中国北方烹饪技艺和西餐烹饪技艺,灵活善变,贯通中西有着密切关联。
提到广式早茶,一定离不开肠粉,叉烧包,奶黄包,炒河粉这些,当然这些并不是减重期间特别推荐的,所以对于广东的胖友,只好把曾经每日摄入的这些高热量茶点降低食用频率。不过广东的外卖整体来说种类选择还挺多,对于点外卖的胖友,这也大大增加了食物的可选择性。
南北聊完,最后再来谈谈位于西南的巴蜀之地。说到巴蜀火锅,第一次去吃的人一定会被惊奇到,巴蜀所谓的鸳鸯锅,是九宫格只有中间的一格是非辣的。满满的红辣椒牛油锅底,对于不吃辣的人不敢直视 ,而对于无辣不欢的人却是佳肴美馔。
而成都和重庆火锅,不仅做法不同,连吃法也不大相同。成都火锅讲究“麻辣鲜香”,味道更细腻、讲究,层次感更强,不仅涮的菜品多,摆盘也精致好看;而重庆火锅则注重“劲爆火辣”,原始的“码头食物”如毛肚、黄喉、鸭肠、老肉片一如既往都是必点菜品。同一顿火锅,成都人吃的是饮食之乐,重庆人吃的是通透之爽。
但很神奇的是,重油重盐饮食的四川重庆人并未入列中国肥胖率前十省份,大胆猜测其中一个地理因素方面的原因,在多山的重庆走路,日常消耗要比平原地区多得多。
谈到巴蜀的人文,如果说成都带给人的感觉是安逸舒适,那重庆则是江湖气息。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成都》让多少人想要去成都的街头走走,去感受这人间烟火气。有幸两次均因为比赛去到成都,最大的感受真的是生活节奏很慢,大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在这块富饶的天府之地,过着休闲惬意的时光。
而重庆不仅山形险要,也有着三峡的险滩激流。一百多年前重庆的开埠事件虽然成为列强巧取豪夺的一种殖民经济手段,但不能不客观地说,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重庆的现代化进程。重庆人民对外来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欢迎,这也让日益繁忙的大码头成为枢纽,重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军事、金融重镇。
和重庆的胖友聊天,感觉是真的爽快。都说重庆的女人像男人,这一定程度上也和地理环境有些关联。重庆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自古又多战乱,而在这种背景下延续下来的血脉,造就了重庆女性的独立大气。
在帮这个地区的胖友点外卖时,即便是轻食,都会帮他们选择辣的口味,这在其它地区真的是很难想象到。没办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喽,即便是减重中的饮食,也要符合他们的口味呀。
这样的故事感触还有很多,未完待续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