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义: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不善良来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单音与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圣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施行不仅凭言辞说教的教化。任万物自由发展不为前导,助生而不据为己有,施助而不自恃其能,助成也不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个人感悟:
这章分两段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层次的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世间的事都是有两个面的存在,有的相互对立,有的相互关联,有的相辅相成。
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立的,但正是因为有了丑陋和凶恶对比才能显现何为美何为善,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就什么表露不出来了。
工作当中,有些人会去抱怨团队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其实正是有这些不好,才能让你理解什么是好,并能去发现好,凡事有对比才会有伤害。
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痛苦不堪,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能让我们在面对进步和成功时倍感珍贵.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风雨洗礼,又怎么能理解成功的难能可贵。感恩的内心都曾历过艰辛。我们也只有看到了坏的人事,才更懂得珍惜好的人事。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黑白相对,虚实结合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美,这看似最简单的现象却营造了这世间最高级的美,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自有他的道理,单凭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促成不了事物的生长或出现的,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为有了上面所说的,万事万物皆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圣人在处事时,行的都是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行为准则。不会仅凭个人意愿去强制其他事物的发展,会对不正确的事加以引导,但是不是单靠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去感化影响。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举止粗俗的父母很难教出儒雅的孩子,无能的领导很难带出狼性的团队,因为这些都不是说教可以做到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言传身教,长期耳濡目染才能达到的效果。
大自然孕育了世间万物的生命,赋予了丰富的物产,却从不干预各种生命的发展进化,我们却感恩自然赋予了我们一切。
同样,在任何人事的发展中,我们都不要在一开始就去干扰,可以观察他们的发展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助其生生向上,获得成功。
现实中有很多人喜欢去安排别人的一切,大包大揽的影响着别人的生活,:包办的婚姻,包办的工作,包办的成长,包办的人生,有些人或者没有包办,也在不停的指指点点。
如果觉得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了些什么好处就会颐指气使,居功自傲,殊不知任何事情的发展未到尽头都仍未知结果如何。
看过有一档电视节目:一个孩子,在母亲的悉心管教下,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母亲一度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管教很有成果。可是到后来母亲却在节目里控诉儿子大学毕业后,做工作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后来干脆赋闲在家,两年多一直心安理得的拿着母亲微薄的工资上网、玩游戏。
对于妈妈的指责,这个儿子振振有词地回应:“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还有一个更令人发指的故事:留学生汪佳晶在日本留学五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来自于单亲母亲每月几千元的收入。母亲为了供养他留学四处举债,最后无法拿出钱给他,结果他在机场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作为一个25岁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本应具备最起码的自立能力,而且应该要更能体谅单亲母亲的不易。他如果勤奋一点,完全有能力靠自己解决部分的生活费用甚至完全独立,为母亲减轻压力甚至做到反哺母亲的养育之恩。
可是他心安理得的享受母亲的供养,当母亲无以为继时,竟心生痛恨,还将罪恶的刀伸向辛苦供养自己的母亲。
还有一个公司的老板,当年因抓住了时机做成了生意,带着一帮员工一直拼搏,挣得了一些家业。
做了几年后,员工有了创新的想法提出,每每与他商量,都是这个也不行,那个也否定,总是让员工不要想太多有的没的,手上的活都忙不完,按照他的意思来,别瞎折腾。
市场不断在变,同行的做法越来越新颖,产品越来越进步,他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差,亲自提携起来的员工看见没有发展的机会渐渐的流失了,他只能守着残局抱怨市场,抱怨员工不懂感恩。
这些故事都是按个人意愿去控制人和事的发展,一厢情愿得到的结果,既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还遏制了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养坏了的孩子让人痛心,亲情的惨剧令人震撼,垮掉的公司也让人遗憾,可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很多东西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因为他们干预得太早、管得太多?
如果母亲没有因为自己的溺爱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没有让他们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体会父母的艰难,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生命的轨迹是否会有更多的可能?那样父母收获的是否就是母慈子孝的亲情和孩子绵延不绝的感恩?
如果老板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在一开始就否定员工的创意,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尝试、去突破,公司是否会迎来第二次腾飞?那样老板收获的是否会是成就企业的欢喜以及员工对知遇之恩的无比感激?
看完这一章,我的内心暗暗感叹,其实我们并不能永远的掌控住任何人或事的发展和改变,既然不能永远掌控,为什么不学会早点放手呢?古人的智慧,那么早就看穿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都莫外如此,而你我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