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年前,李雪莲为了钻法律的空子,和丈夫秦玉河商量假离婚。
离婚是假的,离婚证可是实实在在的真的。有了法律上的保护,秦玉河理所当然的和另外一个女性结合了,并且声称当初与李雪莲是感情破裂,真心实意的离婚。
李雪莲气疯了,甚至动了杀了秦玉河的念头,但最终选择了打官司。
但在法律上,她偏偏赢不了秦玉河,于是她开始了不间断的上访。她不仅是要证明自己当初与秦玉河是假离婚,还要推翻秦玉河那一句“你就是个潘金莲。”
她从镇到县再到市不停的寻求她的公道,她告的人也越来越多,所有不符合他期望的官员也成了她口中的“贪官污吏”,雪球越滚越大,芝麻变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 最重要的是,在机缘巧合下,拥有最高权力的人以她为例批评了下属,而后该省与李雪莲有关的官员竟从上到下为之一换。
但即便如此,李雪莲还是孜孜不倦的坚持上访二十年,因为她想要的,并没有得到。
同样是刘震云的作品,和《一句顶一万句》不一样,《一句顶一万句》是想在众生中寻找一句话,而《我不是潘金莲》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2
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没有纯粹的坏人。要说冤枉的话,因为她被撤职的那些院长、县长、市长恐怕比她冤枉得多。虽然这些人在其他地方未必清白,但在这一件事上也是当仁不让的背锅侠。
从李雪莲打官司到闹到县里面为止,所有官员的处理在程序上并没有问题。离婚证就在那里,法律就在那里,王公道的判决也不失公道。
再往后,官员小吏的解释或许不够礼貌,但是所给出的意见也符合程序要求,但在李雪莲眼里,这些都是贪官污吏的推卸。
官员们所说的,李雪莲不懂;李雪莲所诉求的,官员无力无心。官场的话语和民间的话语在此是脱节的,他们的对话,更像李雪莲带着一身锅台气站在那里怒斥“你冷酷无情贪官污吏!”,而官员站在另一边,带着些自矜傲慢指责“你无理取闹泼妇刁民!”
在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李雪莲不停的上访,虽然再没有第一次的成功,但也给官员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二十年过去了,官场话语和民间话语的脱节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得到缝合。李雪莲说自己不上访了,却没有人愿意相信她的话,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来承担这个风险。
从镇到市的官员都重视她,这种重视不是因为她的“冤情”,而是因为她的不确定性,就连市长也要来到拐子镇亲自给李雪莲做工作。
市长应该说表现出了他能表达出的一切善意,他从市里来到镇里,在羊肉店里追忆自己悲惨的童年,他对李雪莲温言细语,李雪莲也不禁感动。但是裂痕就是裂痕,官员们不理解李雪莲所说的“因为一头牛就不上访了”,李雪莲也说不出口自己打算嫁人准备开辟新的生活了。
一切又回到原点,李雪莲终究还是那个“刁民”,官员到底还是“贪官”。
不只该市的官员和民间话语是脱节的,官员与官员之间的话语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大boss以李雪莲为例子训斥该省的代表团后,省长储清廉将问题严重化了,他考虑得普通人考虑得多太多——这是一个阴谋。
是,机缘巧合得太像是细心编织的一个阴谋,由不得储清廉不去怀疑,于是他将自己的权力运用了一下,撤下了所有与李雪莲案有关人员的职。
这是他作为一个省长的想法,他知行合一落实得很到位。但在大boss的眼里,不仅是矫枉过正,而且是心机太重。说起来,我就卖个直,你咋还当真了呢?
李雪莲本来不想上访了,做着做着工作偏要去上访;储清廉觉得有人在影响他的仕途,然后就真的就影响了他的仕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还有时有还无,世事荒诞至此,只能付之呵呵一笑。
3
官吏们被李雪莲折腾得够呛,甚至发出了感慨:“从政,也是个高风险职业啊。大家只看贼吃肉,却没见贼挨打罢了。”
李雪莲自己也没好到哪儿去。
李雪莲的绝望之处在于无论官员如何放下身段,也无法理解她需要理解的心情,而她自己没有办法表达内心的渴望——她需要一个回应。这个回应可以来自一头牛,也可以是赵大头。
是,李雪莲也需要一点精神上的生活,精神上的理解照应不只属于中产及以上的阶层,底层的人也会有“不实在”的痛苦。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和另外一件事情一样让许多人不能理解——穷人也是会得抑郁症的。
穷人也配得抑郁症? 是的,没有配配不配,这件事情就是发生了。
这种痛苦不仅肉食者不能理解,和她一样的普通人也无法理解,甚至她的女儿为了离开她还早早的嫁了出去。李雪莲的“冤情”从上到下都只是人们的谈资,当官的只在乎乌纱帽,为民的更没有去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并对之进行抚慰的责任。
李雪莲心里憋着一口气,但没有人真正理解。虽然李雪莲未必知道孤独是什么,但她确实孤独。她也倔强,所以,她越是孤独,就越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刘震云在一次采访中说的一样,“从父老乡亲身上,明白了痛苦不是生活的艰辛,不是生与死,而是孤单。”
到后来李雪莲养的牛死了,和赵大头的温情也被真相戳破。这时候的李雪莲是绝望而又茫然的。那么多年的折腾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却在快五十岁的年纪失身给了赵大头,这事儿还让别人给知道了......那岂不是坐定了自己是潘金莲?
李雪莲是偏执而又无奈的。当一个轴人因为一件事情想不开、卯着劲要有所为的时候,哪怕整个社会都尽量保持了最大的善意,也没什么大用。
4
李雪莲最后得到解脱,原因并不是因为秦玉河死了自己看开了,秦玉河的死才是最让她崩溃的——所有事件的链条从最开始断掉,活着的意义骤然消失。
真正让她看开的是她去寻死的时候。
“你要真想死,也帮我做件好事,去对面山坡上,那里也是桃林,花都开着,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对头。”
“俗话说得好,别再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少工夫。”
听到这话,李雪莲“噗啼”笑了。
她不再是被辜负的秦香莲,不再是承受着痛苦也给别人带来痛苦的“潘金莲”,她是李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