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自控力比较强的小孩,比如期末考试临近,我会强迫自己在考试前的一个月都不能看电视卡通。但偶尔也会“破戒”,因为有些动画片(灌篮高手、中华小当家等)对于那时的我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而当打破这份自己内设的目标以后,一股沉沉的内疚感袭来,当时的直观体会就是觉得对不起父母,没能好好学习,然后一顿痛定思痛下决心第二天加倍努力学习,偶尔也会学着像古人一样对着明月抒发一下自己的悲壮的情感,现在想想也是一件乐事,因为当时的我相当痴迷唐诗宋词。
待我长大直至现在工作,我的学习还是一样,同样的给自己定目标,完成了很开心,完不成就会产生深深的内疚,这份内疚感有时候会激励着我去努力完成我的目标,但是它带来的影响也不总是好的。总有些时候当拖延导致任务没有进展,这份内疚感带来的是痛苦。而这份痛苦又会加深了任务的拖延,自此陷入了痛苦的轮回。
为什么会有内疚感的存在?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人格中有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也就是本能,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像性欲、攻击欲、生本能和死本能。本我想为所欲为,奉行享乐原则。我想小孩子爱玩也是一种本我的体现。
但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就像狂暴的野兽。
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奉行道德原则。
道德,也就是人类集体认同的一个规范,这个集体可以是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和文化共同体等不同层面。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每个人的原始超我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权威者,比如父母。比如,我们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定了很多规矩,这些就是超我的典型表现。
但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可以说,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这就需要一个协调者,而这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理解了本我、超我和自我以后,我想内疚感不过是超我在不断训斥着本我而带来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起初,我们因为某些事儿遭到父母(超我)的训斥,生平第一次萌生了一种情感名叫“内疚”。
那如何避免内疚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要善待自己,原谅自己,这样可以减轻内疚感的负面影响。
其次,专注在已完成的事情上,排除自己的内疚感;
第三,练习宽容接纳。当你所处的情况可以让你完成工作时,就应善用内疚感,把它当成激励工具。当你的情况不能完成工作时,就拟定策略忘掉内疚感,并寻找方法来减少羞愧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马克曼说:“无法完成某些工作,并不会让你变成‘坏人’,只是显示出你是个普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