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们只愿读跟自己有关系的书,跟自己没有内心联结的书则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占据太多空间。今日我就微微地体验到了一点点微弱但是切实的联结感。就我个人而言,只有有了这种“灵魂联结感”的阅读体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断续数日,我于今晨读完了Virginia Woolf 的《一个人的房间》,是在kindle上读的中英文版本。因为一些教科书式的介绍,沃尔夫曾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意识流且晦涩难懂。此番为了节省时间,我选择先读了一遍中文版。这本小书,断断续续才读完。沃尔夫给我留下的新印象是一个非常支持女性写作的女作家。
似乎人们总是很难意识到100年前的社会状况与当前状况的差异之处。我们总是忘记,曾经男女分校,曾经没有有社会威望的男士的引荐,女士不可以进入艺术馆、图书馆,我们也不曾知道想要成为一个作家,女性会受到多少客观的限制与人们(男人和女人)思想上的排斥和否定。没有曾经那些稚嫩的尝试,我们如今又如何可以理所当然地坐在图书馆里翻阅古今典籍,更不要说在社会上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
沃尔夫强调“金钱”和“一个自己的房间”的重要性。因为“智力上的自由依赖于物质环境,而诗歌创作依赖于智力上的自由”。穷诗人的机会微乎其微。
读完这本小书,我继续思考自己的人生剧本。我开始书写任何我想要书写的内容,因为我作为一个个体,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我们所体验过的事情、以及我们的头脑所产出的智慧与果实皆是人类整体智慧的一部分。我开始从心里相信,“做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因是从沃尔夫笔下写出,我的心能够感受到,才能够让我从内心开始相信这个观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原来,读者和作者之间也需要信任。比如在人们漫长的阅读过程中,总会有几个钟爱的作家。如果身边的朋友讲的话,不一定听得进去,也无法转化成行动力。但是读者会去钟爱的作家的文字里寻找相似的鼓励的话语,如果运气好找到了,便奉若至宝一般地去奉行。如果找不到,则会在其他的渠道中继续寻找,找不到便拒绝行动,一直拖延下去。这种有趣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
起初,阅读这个行为只跟某本书本身有关,须得再深入下去,才跟作者有所联结。甚至有人会说出这样的话:“你如果喜欢某某作家,那么大约可以与我成为朋友”。共同喜欢的作家可以用来当做衡量“是否可以成为朋友”的标准。这可是知心朋友的标准。所谓知心朋友,台湾女作家三毛曾写过,我的心中有141个宝箱,但不是见到所有人都能打开这141个宝箱,有些人,打开一两个便罢了。可见,这个“共同喜欢的作家”的标准,是基础的,同时也是要求极高的标准。
与现实生活中喜好多变的人类朋友相比,书籍和作者作为知心朋友则更为稳妥和安全。读有缘的书,就像结识有缘的人。在一个灵魂通往另一个灵魂的道路上,阅读无疑就是一座最便利的桥梁,只有阅读这个行为,才能够让沃尔夫的思想对我自己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帮助我调整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本好书中都渗透着一些暗示性的力量,只有心感受过,才能真正通过阅读与作者的灵魂产生联结。
而没有灵魂联结的阅读,读之无味,用之无力,有如鸡肋,趁早弃之为快。愿你屡屡开卷,偶尔也能拥有这种“有灵魂联结感”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