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智慧 | 论语浅说

无论是聚会还是日常交往,我们常会碰到一些人,聊起一个话题,兴奋议论,不择言语之时,他们总会安静倾听,一言不发。刚开始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很愚笨,没有阅历与见解。但每当人群散去,细细回味,总觉自己言多语失,反而会觉得那个总是静默的人,显得格外的深邃,让人琢磨不透。

那么,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真的没有想法还是大智若愚呢?我们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呢?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又是如何做的呢?

1放空,才能容纳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与颜回讲解一天,他从不提出反对意见,看起来很愚钝的样子,然而每次回去都会不停地反思修正,并且有所发挥,颜回,并不愚啊。

颜回是怎么做的呢?他从不与孔子争辩,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点,很多人就做不到。因为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不光喜欢与人争论是非曲直,还有可能因此争吵,大打出手,不欢而散。因为我们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

与人交谈,急不可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心倾听他人在讲什么,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回应和认可,就会愤闷生气。与人相处,不管他人需要什么,就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他们,别人不感激,还会委屈难过。学习的时候,看到一句不认同、不理解的话,就认为是错的,一边学习,一边对立和排斥。


2 做一个倾听的人

在《太上感应篇》中我们着重讲了“感”和“应”。“感”,感化、影响。“应”:用心理解和感受。没有用心去体察和了解,又如何指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呢?没有放下自我,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又如何成长呢?所以说“应”是“感”的前提。

我们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已经知道的,不愿相信未知的。但恰恰是那些原本不了解、不相信、做不到的,才会让我们成长。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做“应”的那个人,才有可能成为“感”的那个人。只有用心倾听,心领神会,才能有感而发,运用无穷。

3 所谓听懂,不是真懂

而且颜回对于老师所讲的话,都会去认真地反省与修正,深思其理,并且举一反三地拓展和应用。是一个不光能虚心学习,又能时刻践行的人。

我们好多人常说看过很多书,但什么都没记住,就是因为只是学了很多知识,而并未实践和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习,学也枉然。

所以无论学习什么,一定要去践行,听懂一句,就去行一句,这样才是真懂,否则道理听得再多也没用,这一生,我们听过的道理还少吗?假使学了那么多,思想并未发生转变,能力也没有显著提高,行为也未发生变化,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