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里要结合黄志猛教授的自信心培养理论进行阐述。黄教授理论体系中的自信心核心基础是能力,能力来源于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来源于个体尝试,个体尝试来源于个体感受。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的,且不能跨越以上阶段。
家长们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孩子面对一个新领域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对新的领域产生良好的感受。我们想象出当一个孩子对一个新领域产生不良感受时,那么今后都可能对这个领域进行排斥,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也就不再存在了。
2、当孩子对新领域感到好奇时,那么他/她一定会在这个领域进行尝试。既然是尝试那么一定就会有尝试的结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尝试的结果没有成功失败的定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对孩子尝试的结果进行正向反馈,而不是用家长的标准去定义失败,不断地鼓励孩子进行尝试。
3、经过不断尝试的孩子对尝试的结果会不断地积累经验,经验的累积才会逐步地形成能力。
所以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巨大的耐心,同事要有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帮助孩子形成能力。
以上便是我对能力培养法的总结,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年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