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会把耳机塞在耳朵里睡觉,是的,我在逃避着,逃避着直面自己,逃避者深夜里过于感性的我会把自己拉进无尽的回忆与煎熬里去。
刚开始只是听音乐,在或舒缓或强烈的节奏里沉沉睡去;后来是王自健的八零后脱口秀,在他风趣幽默的调侃中闭上双眼;再是调频节目,从网易一直追到了喜马拉雅FM《民国那些事儿》、《国宝档案》、《上官文露读书会》,刚听完上官老师解读的《七月与安生》,紧闭的双眼的眼角还是流出了某种液体,渗到枕边,湿了脸颊……
不曾看过原著,只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无聊的晚上看了电影。又一次哭的稀里哗啦,是的,我的眼泪未免有点廉价。我是个爱哭的人吗?是,也不是。
原著中远走异国的安生发现自己有了家明的孩子之后不得不回国寻求七月的帮助,早已被思念冲走仇恨的七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再次回到自己身边的这个姑娘,而安生却还是没有挺过来,难产而死,完成了她宿命般的人生——生而为七月的影子。
与此相比,更爱电影对结局的改编。两个人的生活似乎是交换,前半生各地流浪的她有了稳定的生活,她的日子终于安生。而七月却因大出血而死,也从此背上行囊,天涯海角的流浪。
所谓的两个人,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一个人的两面。安定与流浪,都有去追随的想望,而我们往往没办法体验这两种矛盾的活法。
青春的痛,也许总有点刻意,但也是这一点刻意,让我们的青春焕发出我们迷恋一生的光彩。
最近迷上了一个为爱读书爱记录的人开发的APP。某日,发了一篇自己一天平淡生活的记录。评论中有人说无比怀念的校园时光……回复以“怀念校园时光的你们只是忽略了当初自己身处校园时的那份无奈,那份踌躇……”
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也会羡慕身处校园的男生女生,只不过是羡慕他们依然年轻。
因为年轻,所以还有很多种可能……
我以为那些怀念青春的人们,并非一定是对当年的校园生活的追忆,而是对青春的执念,是对年轻生命的渴望……只不过恰巧,很多人的青春都是与校园相伴的。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对青春的怀念是诸如“好怀念当初在某地待过的那段日子”之类的……他们早早地走出了校园,在如花般的年纪踏上了我们终将踏上的人生征程。他们没有过多的与校园相关的回忆,但是他们也曾有过令他们痴迷的一段人生——青春。
青春的珍贵之处大概在于她还有无尽的可能,她代表着希望,年轻和激情……而这些大多成了我们一年一年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丢下东西。
某天我突然惊醒,我也终将失去我自己的青春,在不久的将来……可那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会有与她告别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