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冷冷清清钟楼下【严建设】
2022年12月24日星期六。晴。
今照例是个难得的大好晴天,天空澄澈万里无云。天气暖洋洋的,最高气温仍10度了。今照例街上仍是冷冷清清,人少得很,车少得很,到处空空荡荡。据说出门的都是阳了的。
今日早课,仍写的是毛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早上于老妻驱车进城。路况仍是好得很,车少人少冷冷清清。连过往大大公交车厢也是空空荡荡,几乎没人没乘客。钟楼下很冷清。想当年西安市最热闹的地方是钟楼,动辄人山人海。2008年,在世纪金花下沉广场,还有人为我举办了大型老照片摄影书法展。转眼之间十几年弹指一挥就不见了。世纪金花已经成了传说,关门大吉唱着空城计。仿佛奥密克戎就是当年的司马懿率20万大军赶赴西城一般。
骡马市东大街正在大兴土木,挖坑铺管道、电焊。工人们热火朝天干活,行人少得很。骡马市异常冷清,兴正园里没人,里面嗮不到太阳还刮风冷得很。虽则是大冬天,农民工干活固然也很辛苦。但现在的农民工和过去的农民工大不一样。过去我们出民工,按每个劳动价值9分另3厘算,此外政府每天补贴5毛钱误餐费,每月顶大到手不到18元。现在的农民工收入高,每天至少都有100元拿。技术工种更高,一般月入上万的不是很稀罕。
而现在干活的农民工干活时有的嘴里叼着烟,有的干一干歇一歇,有的聊一聊再干一干。而70年代我和村民们去做农民工,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干活都是拼命干的,哪怕零下十几度,也得脱了衣服干啊,顷刻之间就是满身大汗,竭尽全力一直干到手臂酸软快要虚脱,根本没有歇的功夫,尤其是平整土地工地上大会战的时候。当年的一个人顶得上现在10个人。有一次的一天一夜,我一个人干了31个土方量。当年干活只穿一条游泳裤衩。后来被评选上县上的先进分子,给了10天假。在我打算回家之际,被村里的副支书名叫李增华,外号狗的来喊去给他家盖了10天房子。房东妈妈儿说,狗精得很,倒会使唤人,看上你这个好劳力。村里人互相帮忙盖房子是一种互助,我们知青这号事有来无往,等于白干。1996年7月15日我曾通过他给村小学捐赠了一批剩余物资,大致有打字机、摩托车、照相机、童装等等,是通过该人运走的。谁知多年后我回村子一问,竟没人知道此事,东西下落不明。不知道搞到哪儿去了。只存下一张收据。当年要求他签字盖章备查。收据上留下他的传呼机号。
骡马市南口的核算15分钟检测圈13号监测点尚未拆除,也算是个遗迹。牌子后面那个镌刻骡马市仨字的假山太难看了,一块丑陋的水泥墩子而已,毫无美感可言。遥想上世纪80年代初,钟楼下的钟楼饭店门前也搞了个这样类似的一个假山喷泉,也非常难看,饱受市民诟病,在一片骂声中寿终正寝被拆除了,白糟蹋钱。如今这个状况死灰复燃。现在这个假山与当年钟楼饭店门前的相比,只有更难看。
今晚是平安夜。往年今天的东大街,不是一般的热闹,几乎是人挤人,很多人戴着鬼脸面具,可谓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当然主要以大学生年轻人为主,现在再也看不到了。过去宣传口子上不提倡年轻人过洋节,甚觉不妥。中西方文化融合不失为一件好事。20多年前的平安夜,我也凑热闹赶时髦,戴个鬼脸面具和长长的假发披头散发在东大街游逛。半夜撤销宵禁从东大街驱车回家,在大差市远远被交警拦停,我按下车窗探出头一看,把当班交警吓了一跳,身子极快向后一闪,嘴里咕哝骂我一句挥手放行。我因为是自己的同志,不暇计较也就算了。当时很晚了困意袭来。
我俩凭身份证登上钟楼,我想趁势拍摄四条大街,看看今日状况如何。车子也算有,南大街稍多,西大街北大街空空荡荡。东大街一大半是施工工地。与保安闲聊,说这两天还算有点人气,前几日一个人也没。空城。有人说钟楼就像是一块大玉玺,方方正正的,我觉得还是很形象。跟保安打听得知,钟楼上架的那口巨大的青铜古钟,景阳钟是个赝品,是从碑林博物馆里复制来的。问敲得响么?回答敲得响,是南方人复制的。记得6吨重的。
然后我俩去逛回坊西羊市广济街,并共进午餐。吃了坨坨馍、麻乃馄饨、粉蒸牛肉、八宝稀饭。味道是不错哦。环境不大理想,店铺里冷得很不说,开票的老太不停咳嗽。老板精得很舍不得按空调。明日发帖。
西安疫情数据不传了,感觉不实在。而按官方的记录,西安疫情期间,几年来拢共死亡3人,还都是高龄者。可能是诸般病症中死亡率最低之一。这委实是件诡异之事。#西安疫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