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也好,听音乐也好,能喜欢上某个音乐在某种程度上除了与音乐本身的旋律或者歌词有关系外,还和听歌的心境有关。有些歌写的确实好,可是心境不对是怎么也不会觉得喜欢的。当然了,心境也会决定一些音乐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也许这首歌你当时听的时候心情不太好,结果这首歌在你的印象中便一直被冠以忧伤的色彩,相反有些歌却带给你的永远是愉悦与舒心。
《发如雪》出来的时候约莫2006年,我听得最多的时候正是在06年5,6月份的时候,那年爸爸的病复发的很严重,当时他在躺在房间的床上休息,而我就在一边放CD听音乐,听得正是发如雪。而今始终无法正视这首歌,虽然还是会唱,却每每在唱的时候想到当年的阴郁,想到几近绝望的爸爸。
张信哲的歌虽然很多是悲伤情歌,但是却始终让我悲伤不起来,倒不是说唱的人感情处理的不够到位也不是说歌曲本身不够优秀。相反好些他的歌我都觉得很棒。不知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还是三年级了,大冬天返校拿成绩单,小学到初中只要是评“三好学生“基本上都有我,所以拿成绩单的心情向来是愉快的。那次回到家开心的把奖状拿给爸妈看,叔叔婶婶当时也在家,都乐呵呵的看了我的奖状,当时电视开着的正放着张信哲的歌,什么歌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里面好像有句歌词叫”我一定要拿到那把钥匙“。现在每当听到张信哲的歌也会或多或少想到那个寒风呼呼的温暖冬日。上了高中后,也没有三好学生的评比,也没有奖状拿了,那种捧着奖状往家跑的快乐也好久没有体会了。
《最浪漫的事》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听哭的歌曲之一。当时是在下午,那天好像是要考试的,下午家里一个人没有,就我一个,我大概是紧张就打开随身听听歌,正好听到《最浪漫的事》。那时候脑子里面没想多少,偏偏想到了爸爸妈妈老了后会是什么情况,那时候(其实现在也是)很害怕爸妈变老,不敢想象爸妈变老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等到他们老了,我会怎么样对待他们。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的很可笑,岁月无情,不会给你机会让你等着父母变老,每一分每一秒他们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苍老着,等你意识到时恐怕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了。爸爸甚至都没有机会老去,于是待我老了,爸爸还是47时的样子。好不悲伤!爸爸都不能陪妈妈一起变老!
现在想来,我喜欢听歌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爸爸的基因吧。爸爸有些时候为了配合我们的欣赏层次,特地去听我们喜欢而他并不是很喜欢的音乐,只为了能和我们找到共同语言。我说:爸爸,给你听首歌吧,你看看怎么样!我给他放《花样男子》的片尾曲,他说,嗯,这首歌蛮好听的!我说来听听萧亚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吧!他说,嗯,这首歌也不错!然后他先后两次都用了这两首歌做了手机铃声。还记得他第一次和厂里边的同事去KTV回来后兴奋的对我描述他们唱歌时的情景,那场面一如我们刚学会一个新本事或者刚见到一个新鲜事物时的样子。他一脸得意:“你不晓得,他们都不怎么唱,就我会唱点歌,他们也不会点歌,就我会!他们说‘老李你蛮厉害的嘛‘”。说道这也让我想起他第一次买U盘的情景了。我坐在电脑前上网,他在一边坐下,小孩子耍宝式的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惠普制造的U盘,“看!“我回头就看见他拿着他的U盘略带骄傲的笑,”我也买了个U盘“!爸爸一直都是个想要与时代保持一致步调,喜欢追求时新事物的人。叔叔说爸爸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花掉近一个月的工资只为买一个功能丰富的计算器。直到我们上小学,爸爸的那个计算器也都还一直保留着,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就弄没了。爸爸喜欢听歌,家里面也为了他花巨资没了台收录机播放音乐,叔叔说那时候爸爸一下班回来就迫不及待的打开收录机把音量开到最大,一听到音乐声响起就知道爸爸回来了!所以在他工作的那个厂里,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人有些甚至都不知道U盘,他却想要买个U盘,并认真的开始学习word操作。
有些时候,当你突然听到一首你曾经经常听的歌或者音乐的时候是否会有一种老朋友相见之感呢?那天在图书馆忙碌的时候,至于在忙什么我忘了,手机里面随机播放到了贝多芬的《月光》一,那慢板的一声声勾勒出夜的静谧,虽然这期间基本上一直都有在听,可还是有那种老朋友相见的感受,这是否是因为我们一起度过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这段经典也就成了一段共同度过的见证?
音乐是个好东西,舒人身心,净人心灵还承载着一个人不同阶段的记忆。以前我固执的觉得对于一首歌来说,歌词是最重要的,以前纯音乐我其实是听不了多长时间的,现在才觉得歌词在整个歌曲的表达上只能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是基于好的歌词之上的,坏的歌词不但帮不了一首歌反倒有可能会毁了一首歌。可是即使是好的歌词也会存在一个缺点,那便是束缚了听众的感受。听歌的人跟着歌词要表达的意境走,反而没有了自己对于旋律的真实感受。这也是古典音乐区别于流行音乐的一点,古典音乐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正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非常棒的旋律,以及所融入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感情,听同一段曲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现在的流行音乐很多都是基于男女爱情显得不够大气,不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