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家庭教育电视剧《小舍得》有一段两个母亲对话的台词,引人深思。剧中演员蒋欣说到:“我常和我们家子悠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另一位演员宋佳回应到:“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人上人那是些什么人啊?这本身就充满了封建官本位色彩。”
作为一部有影响力的影片,我必须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来解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什么意思,以正人心,息邪说。
首先,中国文化讲到的“人”不是社会学或者生物学“人类”的“人”的意思,他是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作为生物种性,一般用“民”。如《诗经》里讲“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论语》里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经过了教化,有了善恶、美丑、对错、真假的价值判断,有意识的做合于道的事,才能称之为“人”。
这在孟子的四端之说里特别点醒“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著名的“人禽之辨”,孟子由此开出的“性善论”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基因。
其次,作为从蒙昧到文明进化了的“人”,有没有品级的高低呢?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骂别人“小人”,其实,小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格局比较小,只关心自己的利害得失,没有心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境界而已,至少还会做价值判断。
所以,儒家的另一部经典《大学》就是一部“大人之学”,帮助人提升格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钱穆先生认为:“上上等是圣人,上中等是仁人,上下等是智人。中国古人以仁智兼尽为圣人,故此三等,实是一等。最下下下等是愚人。可见中国人观念,人品分别,乃由其智愚来。若使其知识开明,能知人道所贵,自能做成一上品人。”
在道家看来,圣人之上还有真人、至人、神人,这是另一种境界,暂不展开。儒道两家的这个观点,点明了人生成长的路径,陶养了历代读书人立身行道,构成了中华璀璨的文明。
今天我们谈中国文化,如果对“人”的价值属性不清楚,是根本入不进去的。在当今物质文明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上人”被曲解为权力、金钱、物质、才华等等,这是向“外”追求拥有,而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向“上”超升成道,跟“封建官本位”可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人人平等,平等的是每个人生而为人,就具备了学习成长的特性能力,当然,你也可以放弃这个权利,自甘与禽兽为伍,受本能的控御蹉跎一生,如诸葛孔明所说:“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最后讲讲吃苦,与吃苦相对的是放逸享乐。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存在,好逸恶劳是本能,而成为“人上人”的求道之路,却是逆这个本能。这里包含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两个层面,在外王的事业中,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智慧,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内圣的修养中,克制自己的欲望,调伏自己的情绪,才能让自己内心清净明洁,成为人格典范,道成肉身。而绝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吃体力的苦(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脑力的苦(头悬梁,锥刺股),生活的苦(凿壁偷光)。
我很赞成今天很多教育家所说的,远离电视。文化断层,思维肤浅混乱,拍出来的东西除了污染人心,浪费钱财,可有一丝积极的作用?这部电视剧还算关心民生(小升初的教育生态问题)的“正剧”,那些侮辱人智商的抗日神剧、偶像剧、宫廷剧毒性更大,不读经典,绝难抵御,说什么文化自信,痴人说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