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会不会时常陷入没有选择的痛苦中?面对难以控制的环境,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平,想到无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你觉得自己毫无选择。
而事实上,对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幻想好身材却仍然暴饮暴食时,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时,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时,你同样做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同样是一种选择。
你为自己不改变所找的借口,像是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等它们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这也是你的选择。
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呢?这有两个原因:
1.误认为只有你的选项足够理想,这才算有选择。否则就是没有选择。
其实并非如此,选择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理想。我们选择的,也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2.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表面上,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更多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却经常逃避选择。因为有时候,强调我们有选择,并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情。因为你会容易陷入这样的问题:“既然我有选择,那我现在过得不好,是不是我自己错了?”这种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会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而施害者可能是环境或者他人,为了逃避心理负担而把责任推卸给假想中的施害者,这样毫无用处。
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思考“谁对谁错”,而是思考“有用没用”。如果你强调自己受过去、环境和他人所限,自己没有选择,这对你的改变有什么用吗?你没法改变,这也许不是你的错,可是,最终要为结果负责人的人还是你自己。
改变的困难——心理舒适区
改变的困难在于:我们会躲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使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被关押50年刑满释放后并没有一点欣喜,反而为了再回到监狱不惜再次犯罪,因为监狱就是老布的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这也就是为什么改变那么难。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即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进行改变的重要方法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
改变的四个有效方法
一、检验行为背后的原则
按照如下顺序思考,进行改变:
1. 你的改变目标
2. 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相反的行为
3. 这些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不这样做,所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4. 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5. 验证内心的假设
6. 产生新的经验促成改变发生
二、积累一些小成功——小步子原理
在改变的路上先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需要的方法是利用“奇迹提问”,即所希望的改变发生了,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因为在大部分例子中,我们没法预测事情的走向,无论现实准备得多么充分,结果还是可能猝不及防,我们为未来设定的任务太过巨大,留给自己的只剩精疲力竭、不堪重负和心烦意乱。所以不要去妄想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未来,而是从脚下可行的一小步去开始自我的发展。
三、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
“场”到底是什么?它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比如去图书馆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因为大家在图书馆里习惯做的事是拿起书本来阅读学习。或者你可以在家里布置一个学习区,这个区域只能进行学习,娱乐去另一个地方,久而久之这个区域就是你的“学习场”。
如果你有意识地让一些行为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这里就成为了存储你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四、激发情绪
改变需要感情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
人们习惯用焦虑恐惧来促成改变,原因是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强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但是很多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暴食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当你用自责增加了焦虑和压力,你仍然会用暴食拖延这些老办法去缓解压力,就会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应该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要陷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放弃和自己的战争,用理解和期待去触动内心实现真正改变。
辨析无效和有效的改变
无效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我们对改变心存向往,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想要改变本身就是把双刃剑:我们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就是对现在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可能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它也可能让你走上另外一条路,让你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比如小A三年换了五份工作,他这么频繁的换工作,是因为他想做有兴趣且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但是他换完工作后不久就会感到焦虑,会想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小A一直在改变的是工作这个内容,而他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应对方式,即通过不停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这种应对方式。
区分有效无效改变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自我接纳
很多人对自我接纳有两个误解。
1. 认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
其实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难在忍受,人只要有焦虑总是想要改变的,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常态,有时我们需要去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
2. 人们把自我接纳当做获取好处的途径。
有这种误解的人还是想要改变,因为追求自我接纳这个追求本身,就是他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但是自我接纳不是追求,它的本质是舍弃。舍弃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就像森田疗法所说“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改变需要自省,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去面对你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