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幼年时,通常没有受过太多磨炼,没怎么经历过很久之后才给予回报的事,这导致我们对于长期的利害没有经验。
我们童年时有父母的照顾,不需要优虑自己的生存。因而即便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也不会马上就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与伤害。所以,我们在潜意识里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安全的,觉得那些坏习惯并不会毁了我们,于是,我们慢慢地变得短视变得拖延,变得没有自控力,大部分人对于利害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带来实际的好处”就是利,“损害实际的利益”就是害。
然而,人作为拥有主观意志的动物,许多行为首先是对价值观、思维习惯,心理舒适度等内在因素进行利弊权衡之后再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小张和小刘是大学室友。
小张选择每天认真学习,作息规律,十分自律;小刘选择每天打游戏、逃课、晚睡晚起,极度不自律小张选择自律,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会在将来带给他回报,他相信现在的付出是值得的,因此他能够自律和努力,这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
小刘没有选择自律,是因为他不认为这能在将来带给他足够的回报,与其选择痛苦地自律,不如选择能带给他舒适感的放纵与安逸。所以对小刘而言,在他的潜意识里,一时的放纵和安逸就是最好的选择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无论是自律还是不自律,都可能是你给自己定了每天坚持跑步的计划,可你坚持不了几天就找借口放弃了:你在上班时,强制自己不看手机,可你坚持了没多久,又忍不住打开了手机;你想改掉晚睡的习惯,可是上床打开手机一看,已经过了十二点了…原因在于,你没有真正地认清利害关系,你不知道自己自律的动力何在,你不知道你是想通过自律得到什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