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听到一些“新词”。
这些“新词”或许并不新,只是我刚刚听到而已。
站在我的立场,来解一下这些“新词”,可能更有生长的意味。
(一)空心病
最近,也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要长成一棵空心菜。空心菜,也叫藤藤菜、蕹菜、通菜,从外表看,根深叶茂,绿油油的色彩,哪里不好呢?
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心是空的,所以我们偶尔会在它的空心杆里发现一些小虫。
那么一个人呢?外表非常光鲜亮丽,也可能还有很多头衔,但内心完全是空的,心里所想都是别人的看法,没有一点关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人可能就称之为“空心”的人吧。
在今日头条读到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且读了很久,也会自觉地对号入座:我有这样的空心病吗?或者我身边的人有吗?
一个人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不太可能的。但一味地在乎别人的看法,也是很不可取的。当你每天都在揣摩别人如何评价你时,你是不可能做你自己的。
自己要正起来,自己要有事可做,且能把一些事做得较为漂亮,你才不会陷入那个评价里。一些自负的人,一些自卑的人,大都应该是空心病患者的潜伏者。
而在当下全民焦虑的时代,我已经看到一些孩子患有此病,因为他所有的学习爱好都是他的父母在操控,他不能忍受失败,把别人对他的一点点不公放大,甚至为了他的失败不惜编造谎言。
我真担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才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
(二)道德忧虑感
这个词语一进入我的耳朵,我就发现我有此感:道德忧虑感,而且程度还不低。
比如:在公共场合看到地面的垃圾,看到有人不排队,看到有人损坏公物,看到有人在禁烟区吸烟,看到公交车上有年轻人不让座,看到有人开车接打电话等等,我都会浑身不自在。
而我能做的也很有限。我最多能将地面上的垃圾捡起来,这件事情是我在学校做得最多的一件,随便出去溜达一圈,都会不让你手空着回来。
这是病吗?
可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又的确是应该思考的。因为一旦我站到了大街上,可能我就不会去捡拾那些垃圾了。
大人物都是忧国忧民,我等小人物就只能忧一下学生的道德吧。
(三)弯道超车
这个词语已经听了有两年了吧。当时在一所学校的课题介绍会上,课题专家如是说——我们要学会弯道超车。
当时,我一听就觉得纳闷:弯道本来就不应该超车,为什么还要学会呢?
平日开车时,老公偶尔会在弯道超车,每次我都会在一旁温和地提出来,而每次我的心都会揪得紧紧的。生怕对面也过来一辆车,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你想超过别人,非要在弯道上吗?我知道每次弯道超车后的侥幸会带给人一丝快感,但那快感我真的不想要,因为在快感之前,你因为恐惧已经死掉了很多正常的细胞。
还是去百度一下,看这个词语是不是有新的内涵:
弯道超车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术语,意思是利用弯道超越对方。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弯道”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弯道超车是在竞技超车出现的,平常驾驶车在弯道和路口是不允许超车的。只能在竞技赛车当中,比如F1,两个车马力差不多,速度又都是风驰电掣高速运转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在直道上超车,只有在弯道的时候,几乎是超车的唯一机会。弯道超车在竞技赛车当中,非常高难度的超越对手的行为。
好吧,我所理解的与这个词语的本义并不是一回事。
(四)话语的泡沫
这个词语来自陈洪杰老师的朋友圈。
很喜欢看他的朋友圈,既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儿,诗意的味道里又有一份哲学的味道。
他的原句是:近日集中看一些稿件,不少稿件要抖抖水分;也阅览一线不少实践,话语的泡沫,还真不少;当然,更佩服、感动于不少一线教师,务实、执着,有真才实学且不知道自己比自己以为的还要好——为他们,陈编可以提提鞋子,搬搬砖,做做“砖”家。
下面有朋友评论:好怕对号入座。
其实,我也好怕对号入座。因为我才给他提交了一篇文章。而昨晚,我准备又写一篇出来,写了两个小时,还是写了不到一千字,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似乎离我有些远了。这样的写作,我还真是有些虚。
我怕我写出来的就是“话语的泡沫”,还是要谨慎了再谨慎吧。
或许,我还是要先经历“话语的泡沫”这个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