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题材来源于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章节
Step1.原文选摘
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下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做任务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之所以拖延,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变得现实、踏实。
提高效率指的就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
无论学到什么东西,都可以接着问秘:"那......这个道理还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反复问自己这种简单问题,能够锻炼自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
Step2. 反思
第三章节内容比较多,从开始任务前估算时间,任务分解到最后验收,用了13个小节进行详细介绍,就像解决问题的一个流程公式,让我们知道每一步的思考方向,以及如何具体去做,非常实用。我是一个有严重拖延症的人,每次做事情基本上都是到“最后期限”才完成,总说要改,但形成了习惯周而复始,为此给自己带来诸多困惑。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从问题根源找起,我就像书中所说,错误估算所需要的时间,总以为“时间还多得是嘛”,但每次到了最后期限的时候发现很多环节没有考虑到,内容缺失需临时去找,还需要临时找人协助,在这种情况,要么就是完全没有质量可言的草草了事,要么就是最终放弃。这就是典型的一开始没有进行任务拆解,没有考虑任务是否熟悉领域还是陌生领域(或者需要其他人配合),每一个任务之间需所的时间如何,关键步骤的方法论在哪里,反复衡量最佳方案等等。
李笑来老师说,除了像奇特一生中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外,还要养成第二个好习惯,就是每天制订时间预算。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除去3分之1的睡觉时间,要将当天要做的事情进行区分选择,找到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能给目标带来收益的事情。结合自己过往,真的就是接到什么任务,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拖着,完成没有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要思考任务的重要性,是否应该马上做,如何做,什么时候做,一会做这个,一会做下那个,所以一整天的工作都是混乱的,这种混乱而且会严格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每次任务开始后,对于每完成一个子任务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要有验收机制,提出一个问题并想办法回答:怎么才算做好?回想自己,好像都缺少这一个思考的动作,直接就拿来就做,没有分析,没有评估,这才是最终任务完成质量不高的原因吧。
Step3. 下一步行动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以及反思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缺少一种思考习惯 ,对于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大量的练习。
每次接到任务后先做评估分解,这是自己熟悉有现成可参考的吗?我需要哪些协助?这个任务可以拆解多少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每一步完成好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重症拖延的问题,除了每天记录好自己的时间花销,还得严格要求自己的时间预算,制定好计划好后,立刻就开始执行。对于未完成的给予一定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