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就是要俭以立身、精以善政、为以长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修订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思想“总开关”,对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具有重要意义。

过紧日子是美德,关键在俭以“立”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党员干部而言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内化于心的政治品格。回溯党史,从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到改革时期周恩来总理的补丁衣裳,再到新时代《条例》的颁布实施,彰显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节俭传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归零心态”,将《条例》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起来,自查自纠,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过紧日子的重要性,修身正己,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把节俭意识转化为政治自觉,让克己奉公成为行为准则。

过紧日子是智慧,重点在“精”以善政。“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过紧日子的重点不是运用“紧”的手段而是通过“善用”的智慧,党政机关更应将“精”字贯穿工作始终,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一刀切”式削减影响正常履职。在资源分配上,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民生痛点,把有限资金向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倾斜;在项目推进中,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淘汰低效重复建设,确保每笔资金都能产生最大效益。秉持绩效导向,既严格把控“三公”经费等非必要支出,又创新资金使用模式,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实现 “小投入大产出”。唯有以精细化管理推动资源高效运转,才能让过紧日子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有力杠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过紧日子是常态,主要在“为”以长远。“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过紧日子不仅是对党员的自我要求,更是着眼于时代发展的长远考量。当今国际形势严峻,中国仍面临巨大挑战,资源约束趋紧,唯有“紧”为策、以“为”为行,将节约理念融入治国理政实践,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成本效益评估等现代管理手段,推动资产共享、流程再造和绿色集约化运行,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出最大效益。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将节约理念融入预算编制、采购招标、项目执行全过程,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从“过紧日子”到“会过日子”的转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