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面,强调人的志趣、人生的事业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尝试中获取的。从测试转产品一年有余,在这期间,有感于自己的思考模式、行动模式和心智模式发生一些转变,这也是尝试实践的结果,现在把这些想法总结一下。
思考模式的变化
从思考如何解决单一问题到思考问题的本质。遇到一个问题,或一个新需求,用户可能会提供自己的建议方案,这种方案很多时候只能解决看到的问题,对于简单的交互或功能尚无大碍,但是一旦涉及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可能就会涉及到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而系统是一个整体,当前这个问题的暴露,很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功能的制约,解决这个问题会引起其他问题。
这个时候怎么办?最彻底的解决办法通常是分析问题的本质,本质没有摸清楚,上来就提怎么处理,很多时候,会导致系统出现这样那样的坑,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补漏洞,都说很忙,实际上是前期思考时犯了懒癌。所以,在出方案前,我会花很多时间思考这个方案是不是最简单的,因为本质性的东西往往很简单,如果很复杂,肯定是有一些地方还没有想到点上。
前置导向。在设计新的需求、新的功能时,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方向思考该需求的未来走向,尽量预留出空间留给后续改造,不然一旦遇到需求变更或需求迭代时,就提系统重构,谁都受不了。那种招人时只看人的价格,不看这个人能给企业少挖多少坑,节约多少返工成本的,我只能说,靠谱才是王道,祝您好运。
做当前资源下的最优决策。不知道是不是产品经理都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心,反正我内心是有这个期许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对吧),但是,当我们怀着满腔热血,想着提交一鸣惊人的方案时,现实告诉你,工期不允许、研发资源不够等等等,于是只能结合当前资源,找出次优的方案。但前提是,自己要提前想好最优的方案,这样后面迭代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追求完美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不一定会尽快实现,这是现实,但是想法还是要有的,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底线和原则。
行动模式的变化
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获取信息。测试时,主要工作是验证是否是按照设计文档和开发文档来实现的,属于被动的接收信息,很少去主动挖掘新的点子、新的技术、新的视野、新的圈子,而产品需要源源不断的输出之前压根不存在的东西,这就需要不断的去积累、去体验、去思考、去分析,以便能随时应对各种意外。通过主动获取信息,也在改变自己的视野。以前获取信息都是朋友圈传遍了才知道,现在是会提前预览趋势。
由关注细节向关注行业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革转化。当对大的方向不了解时,很容易在细节上钻牛角尖,这是我以前经常做的事情,咳咳。但是互联网的变化真是太快了,2016年前,互联网创业的机会很多,各种烧钱抢用户,不多2年,就成了红海,行业温度骤然下降;而且,很多以前公认的铁饭碗、高福利的单位,都在从神坛跌落,很多把握时代机遇的人才,完成屌丝逆袭。所以看准未来的行业以及可能发生的变革真的太重要了,将直接影响草根阶层是否继续草根、权贵阶层是否能继续权贵。当然,不是说,细节就不重要了,抓细节的前提是方向清晰了。见过也听过,有的企业里面,基层管理者和执行者几乎在没有说任何前提的情况下,说——先不要在乎细节,我只能说,除非轮得着你来定企业或组织的方向,否则不在乎细节就是在挖坑。
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扯淡。道理都懂,都知道要勇敢的走出去,多接触外面的世界;都知道要多看书、增长见识;都知道要多和人接触、提高情商,说起道理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但是真正有说服力的,还是看结果,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但这绝对是一个看结果的社会,比如成功的人物说的话被尊为盛典。所有的结果,都来源于想到就去做的执行力,就算失败了,也能得到经验和智慧。现在每次懒癌发作时,我会逼着自己去执行,慢慢的,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后,懒癌就治好了一些。
心智模式的变化
事物是动态发展的。我的一根筋是伴随了我很多年,直到我亲眼见到一件事,才改变这个观念。这件事大致是,当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你不行时,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得了,会选择放弃或逃避;但这个人靠自己的心态和毅力,不到半年时间,让周围人都愿意和ta打交道,所以,很多时候,当前的现状并不能决定以后,事物真的是动态发展的。很多道理真的是只有亲眼所见,才能大彻大悟。
另外,关于心智模式的介绍,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到的win-win、win-lose、lose-lose模式,比较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下。
虽然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我转岗后,这里我不是建议大家都要去转岗,目前我只是一个小兵,没有多厉害,但是通过尝试和实践,我感受到思维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包括现在写公众号,能为思维打开一扇门、能让自己遇见更多的可能。
关注微信公众号"Tina说",获取更多原创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