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一诺姐提供的这个共读机会,很高兴由我来带读《幸福的勇气》这本书的第一章《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说真的,我读这章的时候,还是感觉有点深奥,有些名词、有些解释、有些道理也要慢慢品味才能读懂一点。我把自己读到的内容和心得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补充交流。
一、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青年人对于阿德勒心理学到底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感到有点模糊。的确,有时难区分这个,青年人为什么有这个困惑呢?
原来是他在教育现场实践阿德勒思想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大大的排斥。不仅仅是学生们,也有来自周围教师的排斥。因为青年人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他们原来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并试图首次进行实践,这肯定会遭遇比较大的排斥,这让青年人觉得这有点像宗教。
但哲人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而宗教、哲学以及科学的出发点都一样。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然后,我们应该如何活着。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的就是宗教、哲学、科学。与仅限于客观事实认定的科学不同,哲学或宗教的研究范畴深入到人类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要点。
哲学和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故事”。宗教是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而哲学则拒绝故事,哲学通过没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哲学是永不止步,也是一种生存“态度”。
二,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也就是说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脱离无力而不自由状态之后的“自立”。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需求。
一开始我也有和青年人一样的理解,如果根据课题分离,那孩子自立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还要什么教育。一直在细细品味着如何的“度”才不是干涉而是“帮助”或者说是“引导”,似乎有点难。的确,我们总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到孩子身上,即使不强加但其实内心上也是有期待的,怀着这种期待的目的是否都是干涉呢?
这里面有个“人格知识”的解释,不仅仅指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这种人格知识无法从书本上获得,只能从与他人交往的人际关系实践中学习。
读到这里,我想到的其实现在的家长好像还是更注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包括我,而没有重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运动、劳动,还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出路,可能在我们心目中,还是放不下成绩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想法,虽然知道不是唯一的,但还是觉得这是条比较宽的路。孩子的人格知识这块是我以后要注意多引导孩子的方面,多与不同的人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体验不同的事物,与社会和谐共处。
三,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尊重。
那什么是最好的尊重?“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
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因为尊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尊重孩子我做到了吗?显然目前没办法完全做到,还是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会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似乎有道理就有理由强加到孩子身上。
四,关心“他人兴趣”
如何做到尊重?第一步是关心“他人兴趣”。
“共同体感觉”是对形成社会的“他人”的关心。行动指南也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关于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喜欢这样讲,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怎样才是真正做到关心他人兴趣?以孩子为例,无论你怎样看待孩子的兴趣,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这里我想到一句话:叉腰评判易,躬身入局难。关心他人兴趣,就是要我们躬身入局,要参与其中,不是象征性地陪一下,不是做样子,而是像他人一样去感受去体会。
五,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待世界”。我们都无法脱离主观。
去关心“他人兴趣”,不可以仅仅是远距离地观望。必须亲自投入其中。没有投入其中的你只会高高在上地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鸣。
可以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六,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正因为他们(孩子)是人,才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以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共鸣。
希望家长可以教会孩子们“尊重”,通过家长的身体力行来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尊重。因为勇气会传染,尊重也是。
总有一个人开始,这个人就是自己,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七,“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好理解,就好像情绪ABC理论,引发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且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但接下来这句,就有点颠覆自己的认知了。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为什么过去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呢?你现在的人生不是由你过去的人生组成的吗?难道过去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再细细品读哲人的话,“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仿佛也很有道理,终于有点理解,过去只是根据现在自己的意图赋予的意义,过去的意义是怎样取决于现在的自己怎么看待。
正如书中所说,不满意现在的自己,就是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原来竟然是自己不想改变。
因为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八,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使用心理学”就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观点。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也就是过去已经过去,过去怎样任由你现在怎么解释。
九,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心理咨询三棱柱:一个面上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还有一个是“以后怎么做?”。
很多时候都是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遭到的不幸,抑或是深恶痛绝地控诉责难自己的他人或者将自己卷入其中的社会。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
但其实如果看到并思考“以后怎么做”,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吧,不然永远陷在“受害者”的心理漩涡里。
十,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它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
以上就是我读第一章的一些摘录和想法,感觉自己读了后还是觉得比较零散,没有办法把一些内在的逻辑性内容串联起来,只有散落的一个个概念,需要继续领悟。欢迎大家交流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