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To the North!

从雁门关出发,翻了两小时山路,到达北境边城——代县,隋称代州。在过去,代县也算是边关重镇,雁门关的大后方。现在走在代县大街小巷,只有街道的名称还存留着千百年前的印记。县城小得令人惊讶,所有的“高楼”都建在古迹周边,从县政府只要步行一小时,便没有高于三层的楼了。

古迹,藏在烤面筋烤淀粉肠的烟火中,让人不禁为这个小城感到尴尬,生出一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孤独感。人要生存,不再是在教场操练的士兵,而是在正月里穿着破旧且脏兮兮的衣服沿街摆摊,售卖各种粗制滥造的小玩意儿和不健康的小吃。那些鲜有人问津的同样破衣烂衫的古迹如果有思想,大概会为这个小城难过,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愧疚和悲伤吧。

小城虽是驻军打仗的北境边城,却有一座不小的文庙。文庙前挂起了灯谜,猜中免票。可惜没有抖音,没法扫码参与,便为这破旧的文庙做了28元的贡献。棂星门是所有文庙的统一大门,只是这个门牌漆画斑驳,大抵自元以后,这里不再是边境,代州也不再是边城,它作为边关重镇的职责就消失了,这些文物古迹也就无人问津了。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代州文庙保存了它最原始的样子,人们才得以欣赏到千年之前的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有建筑皆为榫卯,每一处都精雕细琢,尤其喜爱大成殿内藻井。即使是莫高窟的藻井也不过是一幅画,而这里的藻井竟是一个浮雕!一条赤龙穿梭于祥云之间,龙鳞片片清晰可见,在祥云之间翻腾飞舞,似兴风作浪。大殿虽没有禁止拍照的说明,但还是没有拍下四周壁画。小城镇的文物保护工作几乎没有,不敢想象百年之后,这些文物将变成什么样。


从文庙出来,不远便可走到十字街心的边靖楼,楼上以前所未见的大匾在两侧写着“声闻四达”和“威镇三关”。气势之宏伟令人瞠目。边靖楼乃代州最高点,所以有传令的作用。

看完边靖楼,县政府里,深藏着一个元代的阿育王塔。说是元代,其实始建于隋,只是唐宋被毁后元代重新建成砖塔。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塔基和塔身上雕刻着格式花纹,极其精美。

从代县出发,到忻州古城,在人挤人的古城里看了秧歌,喷火,吃了石头饼,挤不过众人,便草草出来了。回到太原,大街小巷人影稀疏,反倒不像是过年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