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出丑、失败或沮丧时,我们内在就有一个声音,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如:
你真是笨死了,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不仅胆小而且非常懦弱!
看吧,你就是不行!
……
每当这些声音响起时,我们总是束手就擒甚至深信不疑。我们很少会刻意地与这些批评之声对质和反驳。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地想要摆脱他,却又被他提醒了另一个错误、另一次出丑和被拒、尴尬与沮丧的时刻。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声音所淹没,降低自我价值。
这些内在的批评之声是怎么来的?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与庇护才能健康成长。如果父母惩罚与批评我们,我们会感觉到失去父母的爱,会非常担心与害怕。父母惩罚性与禁止性的行为,在孩子看来是自己不够好的表现,而这些会成为孩子日后遭遇失败、拒绝等经历时,最原始与深刻的体验。
而我们内在的批评之声是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时,会深陷自我指责的漩涡里,自我价值感会非常低,而有些人虽然也会有,但程度很轻。这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是父母有时会分不清行为与人格的界限,孩子一旦经常被父母指责“坏”“懒”“没用”等字眼时,孩子会将自己不当的行为表现与人格好坏挂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性地贬低自己的价值,因为让谎言成为事实只需要重复足够多的次数即可。
另外,当父母惩罚与批评的标准不一样时,这种随意性的抨击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进而认为父母的不开心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自己不够好,这种变化多端的标准会让孩子产生莫名的负罪感与愧疚感。
最后,很多父母情绪控制不好时,会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并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如“就是因为你,我才过得这么苦”“我为什么要生你”等,这种话会像钉子一样扎进孩子的心里,成年后每当自责这些话就会冒出来,一遍遍摧残和打击自我价值。
既然自我批评这么不好,为什么它似乎一直停不下来?
因为自尊不足的人往往要依赖批评之声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无助。所以,批评之声在抨击我们的同时,也是在安慰我们。这就是摆脱批评之声的困难所在,一方面他在帮助我们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却在损毁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例如:当我们因为失败而沮丧难过时,内在的批评会无意识地让我们回到小时候那种熟悉的感觉,这种与父母关系的拉近,反而会获得安全感与熟悉感,尽管它有害;
同时,这种批评可能起到鞭策自己的作用,偶尔我们也会在它的鞭策下取得进步,这种随机的成就感就像赌博和打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因而越发需要;
另外,这种批评也可能会劝说自己放弃或投降,因此自己就不用陷入纠结的境地左顾右盼,从而降低了内心不必要的焦虑与不安;
其次,当我们第一时间自我否定时,对他人的攻击就会有预判和心理准备,因此面对他人的否定就会更容易接受,免受最沉重的打击,降低了内心的恐惧与害怕,对自我价值进行施暴与开火,能让自己远离外界的噪声;
此外,当我们将矛头指向自己时,就不会将攻击性指向他人,这会大大降低内心的焦虑或者避免更糟情况的发生——激怒他人伤害自己。
所以,内在的批评之声越发猖狂和不绝于耳,是因为它是我们面对困境采取的不当的防御方式。认清这一点,我们才知道通过自我批评达到的目标其实也可以以更为健康的方式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