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送端午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一个习俗。
昨晚给我妈打电话,她兴奋的告诉我,地里的麦子全部收割完了。其实,我都忘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差不多是收麦子的时节了。也许是生活在看不到麦田的地方,也许是每日的忙碌已经让我没办法把节气和农忙联系到了一起。
小时候,端午的前后就是收麦子的时节。那会儿我们还有“忙假”,顾名思义,就是农忙的时候放的假,短则一周,长则十天。
女儿说,羡慕我小时候还有忙假,他们现在除了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什么假期也没有。可如果她体验了忙假的辛苦,我想,她应该宁愿坐在凉快的教室里学习。
北方一年两次农忙,一次收麦子,一次收玉米。收麦子在端午前后,收玉米在中秋前后。而这两个节日都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期盼的节日。
端午的时候,我们那里的习俗是外婆给外孙们“送端午”。“送端午”是我翻译过来的,实际上当地的方言是“送单午”。就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外婆们把自己亲手做的圈圈馍(一种用面粉烙的形状像手环的饼子)送到外孙的家里,讲究的外婆还会亲手给孩子带到手腕上。当然,讲究的外婆也会给外孙准备五彩编绳和香香包(装上各种用来祛邪驱虫的香料),五彩编绳会戴在手腕上,香香包亲手给缝到衣服上。
我的外婆一贯是疼孙子孙女,对外孙们的感情要淡泊许多的人。所以,每年的端午节能送来圈圈馍我们就很开心了。
但是,孩子的幸福不仅仅在圈圈馍上,玩伴中总有讲究的不得了的外婆,所以他们的五彩绳和香香包就成了我们最羡慕的物件了。
稀罕的拉着人家的手,数数人家的五彩绳是几种颜色编成的;趴在人家的衣服上,闻闻人家的香香包里都有些什么味道。那种羡慕,为什么现在回忆起来都仿佛在眼前呢?人呀,就是这样的,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挂念的。
后来,长大点了,端午的时候从外婆那里得不到的五彩绳就想办法自己做。我妈平日里喜欢绣东西,衣服上的花朵、鞋子上的小老虎等等,所以我总能从妈妈的针线筐里搜罗出来彩线。学着人家的五彩绳,拧啊拧的,七八根细丝线拧成一根五彩绳,绑在自己的手腕上也能美上好几天。
至于香香包,那就从破布头堆里找好看的布头子,然后自己缝一个小袋子,装些艾草,再装些从厨房里偷偷拿出来的花椒和桂皮,也给自己缝到衣服上。
好像如此以来,我们就什么也不缺了,貌似也有了一个“好外婆”。现在想想,这可不就是攀比吗?但那时候的孩子的攀比和现在的孩子的攀比似乎也是没法比的,毕竟攀的不是一个生活水平了。
我妈问我,是不是放假了,我说对啊,端午节三天假。她说,放假了就好好歇歇,平时那么累。我笑,哪有你们做地里的活累。她倒是什么也明白似的说,我们就是身体累,歇一晚就好了,你们是心累啊!
女儿在不远处大声的说,外婆,端午节快乐哈!
老太太立马感慨道,快乐!快乐!就是不能给我娃送单午(送端午),你婆(外婆)心里不欠活(不舒服,不得劲的意思)。
我忙安慰,没事没事,现在都不讲究这些。可老人家立马就想起了我小时候偷偷拿她的彩线做五彩绳的事儿。说着说着,她在那头笑了,我在这头笑了。我们又一起感叹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我的女儿都到了可以拿彩线做彩绳的年龄了!
挂了电话,我爸发过来一个红包,语音说,这是给我闺女买彩绳和香香包的钱。我知道,这一定是老太太安排的,因为她不会摆弄红包。
语音回复我爸,善意的撒谎道,这边不兴这个,让我妈别往心里去。毕竟她现在是个“多愁善感”的小老太太。我真怕她因为这点事儿晚上又失眠,又觉得亏欠了孩子。
人和人思想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的大,也许是时代的改变,也许是阅历的改变。在我的印象里,只有舅舅家的事情对于外婆来说才是大事情,而舅舅家的孩子对于外婆来说才是要疼的孩子,因为在外婆看来,我们和她的女儿们已经不算是她家的人了。
但是到我妈这儿的时候,不论是谁家的孩子都是宝贝了,子女们是拉平了对待的。即便住在儿子家给儿子照顾孩子,心里还在愧疚不能给女儿照顾孩子。而作为女儿,我们是断不会让她为难的。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即便外婆的圈圈馍和五彩绳,甚至还有香香包都来不了,但是对于孩子的祝福和爱,我们已经全部收到。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片真心。因为真心比什么都珍贵!
借此,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