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陆陆续续找了班里一些孩子进行个别交流。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文成绩普遍不错,但其他学科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惨不忍睹。与孩子们深谈,基本确立了根源主要在于一个“懒”字。英语单词、史政知识懒得背,数学物理的原理公式懒得记,更遑论运用。写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那就贯彻“拿来主义”,第二天早点到学校拿同学的作业一抄了事。久而久之,英语试卷看不懂,史政考试纯靠猜,物理、数学永远只会那么几道简单的题。
当然,与这些本就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孩子谈话,不能下猛药,只能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好每一门学科的信心。因而,我的谈话基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大力肯定孩子们在语文学科取得的成绩,为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相信“我能行”。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在所有学科当中,语文是难度最大的,需要我们综合调动识记、 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多种认知能力,而初中其他学科,基本还处于识记、理解并运用的认知阶段。譬如有个孩子,语文能考110分左右,英语却只能考50来分,追根溯源,是因为反复的英语考试失利让孩子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如缺少学习英语的天赋等,从而丧失了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深入了解每个孩子偏科背后的个性化原因,以期对症下药。一个男孩跟我倾诉,拿到一张英语试卷,他整个头脑都是空白的,完全看不懂。我笑着反问他,是否有按照英语老师的要求认真过关单词呢?问及此,男孩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再言语,但他的神情与动作已经告诉了我一切。我与他分享了我当年学习英语的经历,一是化整为零,利用上学、放学路上的碎片化时间记忆单词,不到三个月便把整个初中阶段的词汇背得滚瓜烂熟;二是训练语感,每天坚持听英文广播、朗读英文短文,练习日常对话;三是刻意练习,针对英语考试中的薄弱题型进行限时训练,如坚持隔天做一篇语法选择、短文填空或写一篇英语作文。语言的学习本就是厚积薄发,学好英语不仅是为了中考及未来的英语考试,更是为未来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鼓励孩子勤学之余,还要不懂就问。问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亦可以是同学。不懂就问,这一可贵的学习品质不知何时慢慢地从这批14岁的少年身上消失了,大部分孩子不懂装懂,甚至不懂就抄。改作业时,语文老师还好,主观题偏多,学生不至于抄得那么明目张胆;理科老师就常常抱怨连连,收上来一个班的作业,基本只需改七、八本,其他作业均是复制粘贴;英语老师就更无从下手,整份作业几乎都是选择题,判断是否抄袭,只能靠平时对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了解,因而往往是作业情况一片祥和,一到考试就呜呼哀哉。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学习能力超群或特别内向的孩子并不把“不懂就问”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他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把一些知识点梳理清楚,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一直行进在学习的路上。然而,这样的孩子毕竟只是少数,不懂就问,依旧是化解“积懒成笨”的良药。不妨放下心中的种种顾虑,大胆地向身边的老师、同学求助,当你终于成功破解一道数学难题时,那份快乐绝对无可比拟。
即将升入初三,是时候为自己的人生全力以赴拼一把了!一年后,当你进入心仪的学校,你一定会无比感谢这一年来付出的拼搏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的全力以赴,会引领着你渐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痛苦,让你找寻到学习的成就感与人生的价值感,而这正是漫漫人生路上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