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情感的宣泄,不是简单的复制自然,是一种情的抒发与表达,赋有生命力。画者应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山水,而空间是在时间中徘徊与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境,组织成诗情、画意、音乐节奏感的画面。
山水画的构成其实就是笔墨构成,而这种笔墨构成的文化就是古代的哲学,就是心灵的艺术。由笔墨表现而成的“心象”与由自然到二维平面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不叫“风景画”,就叫做“山水画”,便是因为笔墨是表达心灵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描摹自然的。
当代山水画空间理论由“经营位置”向“经营空间”发展。视觉空间的表现为量块占领的空间和量块留下的空间,前者实,后者虚,统一起来就是空间组合,形式美的法则。
山水画的创新取决于技法的变化与时代艺术风格的体现,即在技法的“术”中煞费心思。创新与变革应具备传承的“理”。要以山水画发展之“理”认识山水画的技法创新的“术”问题,这是创新之根本。
吴昌硕说“画当出己意,模仿坠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就是告诫要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当下山水画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要强化形式的创新,将抽象的图形构成到具象的自然之中形成半抽象意象,它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式创新,而是“理”与“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太极思维是山水画再发展之“理”,其中包含着变化的“术”。“书画同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观照到山水画上,其审美要素是笔墨、笔力、笔姿、墨性、墨韵,这是山水画艺术的根与灵魂。但是山水画必定“笔墨当随时代”,如抱着山水画“程序化”的思维,就是对山水画理论发展缺乏认识,看不到山水画的文化韵味。山水画继承与发展要从这个“理”悟通、参透、领悟到山水画创新之“术”,贯穿中国山水画传统精神与西方现代绘画精神的碰撞和融汇。
创新含括结构、造形、笔墨、气势、骨力、韵致的革新。山水画应达到远观第一、可近察,能品味,是“可望”、“可游”、“可居”的步步升华。山水画之大成者,必体现“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精神文脉。唯超越其时代,才为后世所推崇。从有法到无法,方能另开“天眼”。写心则上,有法则中,写实则下,“潜意识”在其变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愈发自由,愈发抽象,在潜意识中已到了不见山水唯见笔墨心迹的地步,即到了“明心见性”“心占天地”“山水我所有”“夺境”之境界。画中笔触、肌理、色调,融合中国文化情致、修养、功力、格调、境界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美学“理”上追求讲笔墨的心灵轨迹。感于物而动于中,情自然流露于性,性宏观调控着情,在半抽象形态的直觉、情趣、意趣下进行挥情创作。使性情创造意象和笔墨,从意象和笔墨中体验抒发意趣。
学画先通画理,而后求法,进而现之于法,打通笔墨语言的经络,要做到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孔祥民先生组织的师生五人皖南写生,就是一手伸向生活是语言探险,要把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以一种新的但又经得起品味和推敲的笔墨表达出来。通过写生提升自我的审美,提高对自然物象的特征进行提炼、概括、重构的能力。让个人创作力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再通过作品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