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这些程序之后, 状元率诸进士择日前往孔庙, 行释菜礼。 结束之后, 他们的姓名还以题名碑的形式留在国子监。 唐代新科进士在放榜后, 要在慈恩寺塔下题名。 自元代皇庆三年(1314) 起, 仿效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的做法, 将中式进士的姓名刻在孔庙石碑上。 由于明代以后, 多将元代进士刻名磨去, 因此现存元代进士题名碑数量很少, 北京国子监仅存 3 通。 此外, 还有自永乐十四年(1416)丙申科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 癸未科止的明代进士题名碑 77 通, 自顺治三年(1646) 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1904) 甲辰科止的清代进士题名碑 118 通, 三代题名碑共计 198 通, 其上刻有 51624 名进士的姓名、 籍贯和名次。 如此规模庞大的进士题名碑, 不仅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留下的一大景观, 而且对古代读书人来说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奖赏。
与乡试、 会试一样, 殿试之后也刊刻题名录, 又称金榜题名录、 登科录。 题名录的主要内容包括策题, 一甲三名进士的对策, 进士籍贯、 履历等。 金榜题名录由内阁进呈后, 交礼部刊刻, 与会试题名录一并交内阁收存。 新科进士也刊刻自己的殿试策, 作为馈送亲友的礼物。
与举人一样, 新科进士还能得到旗匾银及冠服的奖赏。 旗匾银又称牌坊银、坊价银, 是供新科进士竖旗、 挂匾、 建牌坊的费用, 使他们能光宗耀祖, 显荣乡里。 清代新科进士赏给旗匾银 30 两, 从户部领取。 后来, 一甲三名增加 50 两,共计 80 两。 虽然清廷的旗匾银数量有限, 但这是一种政策的引导, 各地纷纷为新科进士建牌坊、 竖旗和挂匾, 使之成为各地科举状况的物质见证。
考中进士之后, 读书人寒窗苦读、 艰辛应试的生活也就结束了, 他们从此可以迈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