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现象的东西,然后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去解码,去获取能够支配这些现象变化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唯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源于人头脑中的一些天生框架,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格物致知”的第一种:把外物放在我们内心的格子里,形成一个知识。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经验堆起来,然后归纳出一个东西。“经验论”不承认人的头脑里有一些格子,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是一块白板,你往上写什么就有什么。外在的这些东西投射到白板上就形成了逐渐复杂的知识。
世界上有很多冲突的观点,但它们只是表面的冲突,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
树冠和树干,这一横一纵,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形态。
既要做到“刻意练习”,形成自己专线神经元连接,能够在瞬间把握本质,也要尽可能让自己获得丰富甚至有点杂多的知识——实际上,光是“横”或者光是“纵”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知
我们要让我们的认知既有垂直纵深的树干,又有横向扩展的树冠——就是知识结构当中的“T字形结构”。
只有让我们的认知保持一个健康美观的T字形结构,我们的认知才会是有效的。
wbf
“博大精深” 和 “多元认知框架” 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觉知自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天天到处波澜就形成了一字的认知,没有深度,如果天天钻研某一学科,或许就变成那一竖。
广度深度都是需要的,才会触类旁通 大道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