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句话最初出自谁之口,只记得加入辩论队时听到这句话时,满腔豪情的我。
愿跨大刀割昏晓,更希望能用绣花针将世事撩拨个泾渭分明、条分缕析。或许这就是少年的理想主义(尽管这词的涵义如今已因滥用而变得模糊不清)。那时候想,我要用自己的理性对抗时间污浊,内心始终清亮如明镜,待人识世似泓泉水。看透世间再拥抱世间,多么壮美。
后来发现,不行。
判断每一件事情,若从大方面入手,其好坏似乎昭然若揭。而一旦深入,不管是探讨事物之间的关系,还是讨论事物内在的结构,都会发现善恶明暗无法辨明。人情物理不相同,自然事物有其规律性,而人的潜意识却那么复杂而混乱。一旦涉及到人的事,就发现无论怎么下结论都总有例外、总有疏漏。每一个“唯一”前都应加上“据目前所知”,每一个“最”后面都应负责任得加上“之一”。
真理不可能越辩越明,为何?
试把真理分两种,一为自然之理,一为人情之理。
自然之理不靠“辩”,“辨”的成功率倒是大些。自然之理,靠实验,靠不断总结出的方法论,靠不断地推翻前人理论。其实,许多科学实验看似深奥,其方法却简单易明,逻辑学提到的穆勒五法就是小学生也可以理解的方法。人类探索自然的器材不论多么高精尖,其方式总如孩童。在宇宙面前,人显得太弱小、太幼稚,尽管他们自认为不再无力。
人情之理也不靠“辩”,并且越辩越糊涂,越是关系近的人,越糊涂。古人说兼听则明,事实上兼听也未必明。同一件事,听不同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得到的感觉很可能大相径庭。家庭中的矛盾更是如此。近些日子来,听不同的人阐述同一件事情,强调自己的难处,发泄自己的不快。公说公有理,婆说似乎更有理。试图辨明谁说的更客观的努力注定徒劳,而明确判断出谁受的伤害更多也几乎不可能。这一次你对我的伤害,也许可以追溯到多年前我对你的冒犯。当下我对你的谩骂,可能使我自己更焦躁。
而置身于漩涡中心的我,却正像自然界中的台风眼一样风平浪静,有种身为局外人的错觉。没有细致严密的思维,只能将各人所说的话不加分析照单全收,混合成一团塞进心里,堵上夜晚入睡前的几个小时。第二天日光普照时,再将这团乱麻抛诸脑后。或许是笨人的方法,但原谅我别无他法。
刚才看完马薇薇在锵锵三人行上的访谈,发现另一种新观点。观点强硬的激辩,可以使观看者对真理有所了悟。但私以为,仍然只能是了解而无法穷尽。能做到的,不过是停留在目前了解的层面上,加以包容。
当然了,我包容,或许是因为根本不想碰,一整个包袱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