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记载。
笨功夫有时看起来很笨,但效果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差,反而有时间的积累效应,真让人感叹不已!
比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是半路出家。
他早年从军,后来转行当学者,46岁才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这样的人,怎么能在历史学界后来居上呢?
他做了一件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的事:把《明实录》通读一遍。《明实录》是明朝原始史料的富矿,但是篇幅实在太大了:13部,2911卷,1600多万字。即使是专业学者,看到这几个数字,可能也就放弃了。黄仁宇做了个规划,每天必须读50页,用5年多的时间,全部读完。这样的读法,当然是浮光掠影,能留下多少印象,不好说,更不用说全部记住了。
但自此以后,黄仁宇就成了历史学界唯一通读过《明实录》的人。别人是在池塘里泡过水,他可是在大海里游过泳,对史料的感觉当然远超他人。带着这样的底气行走学术江湖,谁也不怕。
我们来算一下:5年时间,每天读50页,听起来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但是5年,其实就是一些专业硕士加博士的就读时间,利用起来,练就一门可以吃一辈子的本领,是不是很划算?
再比如:明史学家吴晗。
他1931年入学清华,从第二年开始,每个周末都去北京图书馆抄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史料,风雨无阻,坚持了四年。到1936年,他抄满了80个本子,写成了一部书,叫《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皇皇12册,300多万字。这本书里其实没有什么别的内容,就如书名所说,是抄录了相关的史料。
你想,一个大学本科生,毕业的时候,就有这么一部大作打底,学术界的人谁敢小瞧?所以,吴晗在明史界,算是“出道即巅峰”。这四年时间,花得值不值?
有时候,我们做不成一件事,大部分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对吧?
有时候下笨功夫,再加上时间的加持,脚踏实地也会收获很大呀!